一直以来都认为智商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就好象有的人运动细胞发达,有的人动手能力强,这些都是后天无法习得的本领,都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李笑来老师则认为,不得不承认,遗传有一定的因素,后天的培养才是决定智商的根本原因,即,智商是可以提高的。
李笑来老师很厉害的地方是,他给了我信心,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智商,让我不再为做不了某某事情就找智商不高作为理由而放弃努力。不得不说,这个理由真的可以让我心安理得,智商嘛,天生的,我也没办法啊,不能怪我不努力吧,因为努力了也没用。但是李笑来老师认为,智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只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天赋,自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的。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或者焦点不同,带来的差距真的太大了。有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灵活的,是积极的,是能促进自己学习的,而更多的人把找借口作为刚需,一旦找到一个自己努力也无法改变的理由,就死抓着不放,把它作为自己无需努力的借口。第一种人,他一定也听说过智商天生的概念,但是他们运用元认知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重新解释了“智商”,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习得了即使“天赋平平”也能“鸡立鹤群”的本领。
之前听一个音乐才子解释古典音乐,他就认为不要把古典音乐想得那么神奇和高雅,其实它就是古代的一种音乐,因为古老而且一直流传下来,就叫古典音乐了,现在的流行音乐如果过了几百年,也就成为了流行音乐。我们总是倾向于崇拜古人,而轻视今人。这些人想法特别不是因为他们是牛人,相反的是,他们想法特别才成为牛人的。
高中时,有一次做智商测试,虽然结果没有公布,但是老师提到了智商高的是班级里的一个女生,其实那个女生的成绩也很一般。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智商不高的人,学习成绩在考入大学之前都是一直在稳步上升的,最后考入了名牌大学。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发现班级里面牛人很多,有些数学题我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他们竟然能做出来,我就跟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思考方法,慢慢地,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提倡“死磕自己”,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提倡“工匠精神”,目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得完美,靠的不是天生的智商,而是后天的努力和钻研。对自己要求高一点,狠一点,做每件事情都正确做得完美,这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聪明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李笑来老师给出了提高智商的方法。它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底层是概念+关联,中间是价值观+方法论,顶层是践行。概念和关联是基础,脑子里得有正确清晰必要的概念,再把这些概念关联起来,就好像长期+有用,暂时+不完美。中间层的价值观是告诉我们怎么做选择,而方法论就是选择之后怎么才能做得更好。顶层的践行就是要用具体的行动去实践。
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我很注重价值观一致,当时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观,只是觉得我们认同的东西得一样,至少相近。比如,一个事业心很强,但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就很难在一起。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匹配与否。李笑来老师定义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地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选择的能力需要不断打磨,而且要加上时间的维度,也许现在觉得这个最好,但是过了几年可能会觉得那个更好。
有了概念和关联,有了价值观,有了方法论,如果什么都不做,和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没什么分别。很多牛人会推荐不同的方法,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来判断哪个更好,需要做的是马上去实践,通过实践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行知中学(我的母校)的创始人陶行知先生,原名陶知行,后来他觉得先“行”才能“知”,才给自己改名的。开始实践的时候,不能指望自己做得很好,也不要怕自己做得不好而被人嘲笑。同样,加上时间的维度,相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总能不断提高的。我们是成长性人格的,只要有利于我们成长的,让别人笑去吧。
罗振宇要办20年的跨年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时间的朋友》,能坚持做20年,不管开始做得好不好,也不管最后是不是做得最好,能做完20年,你不得不佩服他,而他的提高一定也是巨大的。什么都不做,20年真的会过得很快的,回头来看,时间过掉了,自己老了,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李笑来老师的专栏帮我搭建了智商金字塔的底层和中间层,需要我做得(也是他没法帮我做的)就是践行。每天的写作帮我重新梳理了底层和中间层,这即使复习也是一种实践,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