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勤能补拙,“拙”在大多数人认识里,是一个不太好的词。
跟拙有关的评价也是不太好的表现,比如,拙劣、笨拙等等。
但是,在当今社会,诸如“效率至上、速度第一”等理念充斥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快速,如吃饭是外卖快餐、感情是相亲快结,想尽办法甚至无底线的成名,为了赚快钱等等。
如此追求快速、效率的背景下,人心难免会有浮躁,也会为之付出一些代价。
从不断更迭的“网红”来看,一味追求快、效率,不打好基础,并不是长久之计。
若是要做一个长久的人生赢家,不妨学一学曾国藩“拙”的智慧。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是《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充满了智慧。其意为:用兵打仗,只听说过花了大量时间扎实做足准备的才能打赢,没有见过长久都是搞一些计谋取巧的就能赢。
把这一智慧学得通透用到极致,曾国藩是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01
组建湘军,太“笨拙”的选择
那时候,清王朝有着吃皇粮的正规“八旗军”,他不用,而是选择以民兵团练为基础建立湘军。这其中有两大困难:一是钱得自己筹,直到湘军把太平天国灭完了,清政府都没把军饷拨付到位。二是兵员得自己找,他只能发动附近的种地的、打猎的、读书的加入。
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席卷大半个中国,曾国藩还在着手一兵一卒的组建队伍,现在想想,都佩服他的勇气。
用我们现在有的人的眼光来看,别人都快打过来了,自己队伍还没拉起来,一点希望没有。
但事实上,正是这“笨拙”的组建湘军之路,才是对抗太平天国军最适合的路。
02
结硬寨,“笨拙”的防御方法
怎么行军、打仗才能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那肯定是用好“三十六计”等高深的兵法。
事实上,没有厉害的兵法,只有厉害的指挥者。
曾国藩带领湘军打仗,并不是一帆风顺,势如破竹,而是吃了几次败仗,甚至当湘军在一次水上作战失利后,他差点跳江自杀,还好边上的同僚拉得快。
吃了几次败仗后,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找到一个很“笨拙”的办法,用于防御,保全自己。
要围攻太平军,首先,不贪图行军速度,湘军在行军中,一般是早早的就停止前进。当然不是懒,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围着自己的宿营地挖沟,把自己宿营的地方围起来,挖出的土拍结实了还能当阻止敌人进攻的矮墙。
湘军都是些什么人组成?大多是农民,农民可不擅长打仗,而是擅长挖地。
挖沟筑墙,这是什么战法,是没有其它办法防备敌人偷袭的战法。
但这一招很管用,原本在野外可以偷袭湘军的宿营地,但有了深沟、土墙,那就是简陋版的攻城战,太平军要进攻必然损失会很大,湘军要自保肯定是占了地利的优势。
这就是结硬寨。
03
打呆仗,“笨拙”的进攻方法
湘军怎么攻打太平军占领的城池呢?
办法也很笨拙——还是挖沟,围着太平军所占领的城池挖一条长长的深深的沟。
只要这条沟挖出来后,那城里的天平军基本上是被围困待援而后走向灭亡的。
首先,沟挖出来,那意味着城里就要断水断粮了,即使有井水,那粮草也必然会供应不足。
其次,挖沟出来的土,一方面可以筑成用来防止城里太平军偷袭的土墙。一方面还可以筑成用来进攻的土城,若是攻城,太平军站在城墙上有高度优势,对湘军来说难免会造成大的损失。
但若是在太平军的城外在堆砌一个土城,其高度甚至超过太平军防守的城墙,那太平军防守的优势瞬间就没有,如湘军的弓箭手等就可以站在高处对射。
这种进攻的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是消耗的时间太长。湘军围攻金陵,耗时大概2年多。
当然,这个方法也有成效,当时的金陵城,是太平军的首府,称为“天京”,7年间,前后被围攻5次,都失败了,最后是湘军围攻2年破城。
这就是打呆仗。
学习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听故事;学习历史,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拙”的智慧之一:目光要着眼长远。
当前,我们做什么都贪图一点努力就能转化为眼前的利益,这并不现实。如山里数十年的人参和人工种植不到一年的人参,大小可能会一样,但功效绝对不一样。
在某个领域,所投入的时间不一样,得到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
“拙”的智慧之二:内心要甘于平凡。
一颗甘于平凡的内心,才能静得下来,才能有所沉淀积累。
若是每天都想着成功发财,内心是躁动的,那必然是时间过去了几年,依然不会在某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突破。
“拙”的智慧之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当前,大多数人都想当“网红”。原因很简单,成为网红,就有流量,就有利益。
不可否认,有的“网红”,之所以能成为网红,那是多少年辛勤努力、沉淀的结果。
但于不少人而言,只看到“一夜成名”,并未看到成名之前的太多努力。而后就想入非非,各种模仿、伪造等等,寄希望于自己也能“一夜成名”。
每个人的路是不一样的,毕竟学习阅历、对社会的认知等等有所不同。
不要羡慕那些已经成名或者很优秀的人,其实,你也可以变得很优秀,只是,你要找到适合你的方法。
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的成功之路,但肯定有最适合你成功的办法。
只是,需要你用心寻找、努力探索、不懈努力。
文/国学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