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我的历史课前,很多学生说不喜欢历史课,为什么?理由就不管了,但值得我高兴的就是,他们“叛变了”!喜欢上了历史,喜欢了历史课。记得初中教过的一个学生给我的毕业留言写到,没想到初三遇到我教他历史,曾经最讨厌的历史课,分数不过四五十分,因为我,他疯狂爱上历史,每天晚修都看历史书,历史一下子提高到了七八十分。当然,现在的高中,即使再爱历史,我也没那能耐让你考那么高分的,但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却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闲话少说,说说我上课的那些事吧。
这几天学习经济史部分的内容。讲到斯大林模式。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斯大林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负责备课的老师(不得不点赞)增加了两个概念,原发性现代化国家,和后发性现代化国家。
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模式)的意思是自主自发地发展资本主义,形成自己的资本主义道路模式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
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模式)(也叫继发性现代化国家,传导性现代化国家)的意思是借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而发展的国家,比如德国借鉴了英国,日本借鉴了西欧。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出现,创新了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它之前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奴制改革,所以从属于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这也意味着后发性现代化国家(模式)范畴的扩大。
西方崛起时的很多重要的“初始条件” 早已不复存在;例如,从17世纪初开始,西欧列强在全球展开了残酷的武力扩张,到处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甚至野蛮地从事大规模奴隶贸易……,这些都是西方能够率先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初始条件。后发现代化国家都面临资金、资源等困境,只能通过自己内部解决。
看完概念理解一般没问题了,可是是不是觉得这跟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好了,我的扯,开始了。
对于国家是发展,对于我们个人那就是改变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在第一个情况里,我们可以通过投身战争,立军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积累财富。“一将成名万骨枯”,这不是说明一个人的功成名就是建立在别人牺牲的基础上吗?正如西方的崛起建立在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之上一样。但第二种情况下,大环境不允许了,进去和平时代。想通过暴力压榨他人成就事业已经不可能了。那只能压榨自己,压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对于学生,那可不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吗?
以史为鉴,那就是要让学习的历史道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我的逻辑不那么严谨和严肃,但是总有启发学生的那么点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