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你的自卑感是哪里来的?
我们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批评不好,表扬就好吗?
我们深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逃学、闭门不出、甚至割腕等不良行为?
-------------
困扰我们的问题,作者运用阿德勒的观点帮我们解决了: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幸福人生
作者介绍: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振奋人心深入浅出的心灵作品,本书通过对话形式展开,一层层铺开问题,迷茫青年和哲人对话,青年自我接纳,走出迷茫。
主要观点:“课题分离”,“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VS“纵向关系”,“自卑情结”VS“优越情结”
心理学基础:
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为你过去遭遇了不幸;
支持阿德勒目的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主要内容:
一、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
生活中人们有各种抱怨,但他们并不改变,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因为还是保持现状更轻松,更能安心。我们身边会有这样的年轻人,一边压抑着一边抱怨着,但一边又继续着。
二、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我们经常会说某某人很自卑,作者认为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如果陷入自卑情结的人把“因为有A所以做不到B”理解为“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这时的自卑情结会表现为“优越情结”,即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比如“权势张扬”,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种借助权势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中。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性的欲望,但当他发现自己无法达到的时候,成为差劲的自己的时候,为了通过不努力的方式获得“特别存在”,小的就是捣乱,大的来看就是逃学、割腕未成年的吸烟饮酒,这中表现就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夸耀不幸”是自卑情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和”恋母情结“一个道理,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纠正这些心理的方法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正因为接受了真
三、学会处理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要直面“人生课题”,一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这里的人生要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三类,统称为“人生课题”。
通过这些人生课题,人可以实现以下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a.自立;b. 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a.“我有能力”的意识;b.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课题的对立面是“人生谎言”,这是一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
作者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楚这件事是谁的事,对别人的事不加干涉,着眼于自己的事情。课题分离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四 、 鼓励是帮助他人的援助手段
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是对孩子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表扬是一种“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是一种纵向关系。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重。他强烈反对赏罚教育,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因为任何人“虽不同但平等”。比如,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比如,面对长辈也可以是横向关系,关键是自己要保持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如果孩子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我们给与的援助应该是“鼓励”,就是在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的前提下,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即努力帮助本人建立“自己有能力”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五、有价值才有勇气
作者认为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是共同体感觉,所谓的共同体感觉(social interest)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把他人当作伙伴就要有他者信赖,他者信赖是指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踏实地迈出他者信赖的步伐。
另一个概念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是否有用是他人的课题,人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即“贡献感”即可。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只有接受了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只有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并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只有对他人有所贡献,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才能做到了“自我接纳”。
六、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就像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朋友们,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