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造火箭、特斯拉;任正非用”熵增定律“、”耗散结构“创华为,今天,我要用这些模型说一说对每个人来说,比他们这些事还大的事:如何学习。
从“第一性原理”、“熵增”、”耗散结构“、“蒸馏萃取”到“如何学习”。思考方法来自于《好好思考》中的“问思模”体系。
”问思模“中的问—问题,思—思考方式,模—思维模型。而且这里的思维模型是多元思维模型。
大家可能糊涂了?多元思维模型是什么意思?多元思维模型是不是就是多个思维模型?有什么不同吗?还真就不一样。多个思维模型就是指有很多个,但可以是同一个领域的,比如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行为模式,可以从认知心理学中的”锚定“、“赌徒谬误”、“证实性偏差”、“选择性偏差”等模型入手,这属于多个思维模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概率统计的”条件概率““小数定律”等模型入手。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以及脑科学等多个领域发现不同的模型。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模型才叫做多元思维模型。而正是这些多元思维模型组成的体系才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多元思维模型强调的是利用不同属性、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相互借鉴启发,从而实现掌握更加底层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查理芒格、马斯克、任正非、李叫兽等高手正在使用并推荐的方法,也是得到和混沌大学的思维模型课程都很火爆的原因。
怎么样?是不是想马上掌握这种更厉害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问思模“的具体操作。
这一方法的关键是”问—问题“。要通过问题来组织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它的流程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开展思考,进而得到不同领域的多个思维模型,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她就像一张网(也就是问题),将跨学科(不同思维模式)的知识(思维模型)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借用其他领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下面是:我是怎么应用这个”问思模“体系,从物理和化学角度来看待”学习“这件事的。我们怎么学习?怎样才能学好?
首先从物理学”第一性原理“这个角度看:”第一性原理“是指根据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基本运动规律,去计算分子结构和分子能量,然后就能计算物质的各种性质。也就是说要得到一个体系的基本性质,只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常量,从头,也就是从一个最根本的要素开始,就能得到这个体系的各种性质。由此,我们能够抽象出,要想学习好,就要能找到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
学习的两个组成要素就是知识和学习者(就像原子核和电子)。这两部分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就体现出了不同的学习效果(相当于物质体现出的各种性质)。所以分析学习这一过程,就从学习者和知识的不同互动方式入手。怎样互动呢?无非就是怎样输入?怎样思考?怎样输出?如果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就从这三方面入手来分析,找到输入、思考、输出的最有效的底层规律。
当然,还可以将知识和学习者再细化,从核心知识以及学习者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生理结构以及知识和人的历史发展等角度去逐一分析考察。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而且是从最根本的方面入手去分析学习了。
如果从化学角度理解呢?蒸馏萃取的过程是:蒸馏—提纯—提炼—分离—萃取,这一个过程是不是也很像我们学习的过程呢?提纯、提炼到萃取的过程就像寻找核心思维模型,得到知识晶体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还要多次的反复、多次的修正。我们学习的过程也要多次反复、反思复盘、修正,最后提炼出知识晶体。
我们知道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提出“耗散结构”的普利高津。耗散结构就是对抗熵增的理论、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什么是“熵增理论”呢?简单地说就是任何孤立的系统最终一定是最混乱无序的。耗散解构对抗他,所以耗散结构的两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和非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熵增”的无序和一潭死水的平衡。对应到我们自身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怎样学才能避免熵增无序呢?那就是要一直保持开放、要有成长型思维,要走出舒适区,要不断突破,形成第二或第三曲线。
通过对以上自然学科的关联,找到学习这件事与他们的相似性,进而更好的理解“学习”这一过程,解决如何学习这一问题:即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最核心的知识来学,形成最核心的思维模型(第一性原理)。学习要走出舒适区、要开放、有成长思维、寻找第二甚至第三曲线(熵增和耗散结构)要不断地重复、反思修正、有反馈回路(萃取过程)。
就像”第一性原理“之于马斯克的造火箭和汽车;”熵增原理“之于任正非的商业管理。这也是我用“第一性原理”、“熵增”、”耗散结构“、“蒸馏萃取”的模型来解释“如何学习”这件事的思考过程。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点启发,也欢迎大家留言和我互动,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