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在一篇专栏中写道“面对互联网营销的温水煮青蛙,币圈的快刀斩乱麻,以及P2P的一把梭哈……支持‘英勇就义’信心的多半是‘即便出事,我跑得肯定比别人快’。投资信心一点就燃,煽点香风就灿烂是现实。但钱终归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道真的就是割不怕吗?当时笔者唯美解释道:被割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失机会。”
好吧,对机会的理解能力同创造着危机。
进入2019年最后一季度,区域链概念再次雄起,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是顶层参与。风水奇佳的杭州又一跃成为“中国区域链第一城”。笔者也一直关注区块链,也深度参与一些区块链项目思考,回顾前年写的一篇老文,再次做个分享。
(1)
区块链到底应该往何处走?有人在找答案,有人不断的在给答案。但这一路跑下来,答案似乎也不那么重要,无论是共识裹挟,还是场景链接,抑或是底层价值播报。若你坚持要问什么重要呢?笔者搜肠刮肚,最终会推荐一个词“变现”。管你是基于什么逻辑、技术或人物……最最核心的是你给予参与者的变现能力与变现路径。这是非常恐怖事情,参与者对项目的理解逻辑变化在一定层度上促使了项目设计者内心的魔鬼成生(当然,还有一批从来就是以魔鬼之心来设计项目与应用的)。
区块链的现实应用是很初级的,区块链项目的大众参与情绪仍旧是不容乐观的,但好在它目前处于概念风口。至少在没有新的技术概念推出之前,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将依附于区块链。不能剥夺梦想的可能,即便是被再次割肉。
(2)
事实上,再去讨论区块链技术价值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尊重并承认区块链让产业重新思考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已经是非常伟大的思想颠覆。区块链技术所驱动的商业机会的醒目体现,估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为区块链系统的前期广宣(也正是有了币圈上的体现,才吸附了更多的人加入区块链、探索区块链,让这个初生概念在极短时间获得了流量、资本与时间机会)。
每项新技术新概念都避免不了被“升级”区隔的命运,以显示后来者的“高级”(但高级从来不考虑到普及)。区块链1.0的比特币、2.0的以太坊、3.0的EOS……行业也都默认并接受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但我们却不能无视“三代”区块链技术所沉淀的时间周期、三代区块链技术所创造的产业价值体现。事实上,从这些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形成泡沫的能力比任何产业都快,比任何产业在周期内形成的泡沫都大。
OK,这不是唱衰区块链。笔者坚信一切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以创造价值为前提的,并终将以价值成果效率与价值成果大小为新技术价值的评判标准。这就如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它解决了(初级)信息传递效率问题,相应的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这其中也产生了巨额的泡沫财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互联网在信息资源高效配置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技术升级空间(当下似乎通过大数据接上了);互联网倾全力提升连接效率所带来的是对实体供应端的市场管理失控……我们可以把传递价值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初级阶段,但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不能一直专注在价值传递上是不是?
在笔者看来,与互联网重点专注价值传递不一样,创造价值与共享价值才是区块链的最核心应用导向。在价值创造的逻辑上,互联网更倾于成熟的标底物的价值传递(显著体现在电商上),区块链或许会更倾向于非成熟的标底物的价值共创、共享。笔者研究三产属性,第三产是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核心战区,之前有太多的专家\大咖所设计并提供的区块链应用场景都是基于第三产而设计,这些都没有逃脱传统互联网的价值传递逻辑。在笔者看来,当前区块链核心机会在一产,在生产资料端。基于一产生产资料端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或许是重塑生产关系的最佳路径。
(3)
重构生产关系是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最强应用期待,但重构就意味着再分配,而再分配就意味着对原有体系规则的破坏,障碍自不言而喻。从这方面来看,区块链的破坏性预见了重构生产关系的能力,而创造性则决定了区块链技术能真正应用到多深刻、多远的问题。
在很多管理著作里都提到过一个观点:改变多数是从边际的变革开始趋动的。这一方面得益于边际应用的灵活性与风险承载能力;但在另一方面而言,针对主体产业结构的改变所牵扯到的利益与规则约束太大,但目前中国主流区块链技术应用似乎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无论是区块链+金融,还是区块链+医疗或教育。在笔者看来,目前无论是哪家机构牵头的应用在金融、医疗或教育方面的场景,基本上都是概念意义大于现实意义。除此之外,笔者还想说:产业深水区不是区块链可以觊觎的地盘。
我们研究区块链应用场景,永远都不要脱离“创造价值与共享价值”的前提(当然很多人仍会强调价值传递)。不错,互联网驱动诞生了非常多、也非常大的基于价值传递而生存与发展的企业机构,那么未来专注价值传递还有多少发展空间呢?当网络的基础设施与技术的基础性应用都得到普及,信息的传递壁垒已经被打破,除了专业信息配置还能获得“价值传递”的发展空间,多数定位于“价值传递”的机构将非常困难(除非有规模效应;但事实上规模效应也面临失效风险)。
笔者想说,如果仍旧是基于“价值传递”逻辑,区块链没有明天。区块链必须立足于价值创值与价值共享。而基于中国目前的生产消费现状:对成熟商品价值分享已经疲惫,对利润结构认知已经陷入无感(这里我们不谈品牌文化附加价值所再来的溢价)……区块链必须基于更显性的价值创造路径与更确定的价值分享规则设计。
在研究区块链,笔者改变了原来对“商品”这一定议的认知,开始思考“商品化前”与“商品化后”。事实上,当下主流经济分享逻辑都是以“商品化后”为前提的,但商品化后的价值获取模式与价值分享规则已经公开透明化,更重要的是它的分享模式认知与规则也已固化,想改变非常之困难。
区块链是否可以在“商品化前”做一些场景的设计呢?
一片茶叶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熟茶打好包装、贴上品牌标签后,推进市场;另一种是,共享“从树下采下,然后师傅杀青、炒制成熟,接下来就是熟茶分类”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两种不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路径,前者可以是互联网+,而后者一定要加入区块链。选择而已。
事实上,在深刻理解了“区块链将重构生产关系”之后,我们再去设计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容易得多了。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迎来了几次思想变革,而未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各种环境因素,我们的思想仍会面临各种现象裹挟。唯一不变的是变,唯一不变提是我们对创造价值的期待。
……
仅为笔者一家之言。
-- 完 --
九亿推手-平台简介
九亿推手提出新型“社交式推广”概念,让社交行为增值,让推广得到强社交关系赋能。平台创新推广应用场景,推广可全凭自定义;延展了推广内容生产路径,摆脱PC操作直接进入移动端;降低了对推广资源要求,主要基于用户零钱包(一元钱也可以做推广,也可以进行帮推悬赏)……在九亿推手你会重新发现钱很经花,真的很值钱。
除此之外,平台将“用户+商户”两种身份合二为一,既是推广需求的发布者,也是推广行为的参与者。只需要在九亿推手平台完成实名认证,即可获得推手资格。推手可以自行发布内容寻求平台用户帮推,也可为他人提供帮推服务,赚取帮推红包。而这一切有价值的行为我们都通区块链技术思维进行运算记录,并转化成平台积分,平台积分将成为后续平台进行用户赋能服务的重要依照。
主体推广需求发布人群:
1-吸粉、提高内容曝光量;2-为现有销售通道导流;3-达成品牌公众形象展示;4-个人技能去库存;(注:在九亿推手发推广信息可以留下确定的联系电话、联系微信、销售链接等)
主体帮助推广达成人群:
1-写字楼白领;2-大学生群体;3-骑手;4-居家主妇小姐妹。大家可以在九亿推平台上完成“帮推”行为,轻松领取到帮推红包;也可以在平台上发现好产品、好服务为自己生活提供方案资源。
“把能为用户想到的尽量都想到,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做到最好。坚定不移只为高效价值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