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 ----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王嗣爽《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 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通俗解释:往大说,为国,往小说,记录自己。
阅览古今中外各种典籍,我们会发现文章的确是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但文章中最本真的情感和思绪恐怕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才知道,其他人只是尽可能用想象去模拟,用情感去体会。流传千古,当然不仅仅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出来的经典,也包括文章本身可以伴随着历史时间保留到现在甚至保留到很远的将来。前者就文章的价值而言,后者就文章的流传而言。如果把文章看着是神圣的“千古事”,历史上的大家则不敢轻易动笔,因为带着敬畏的心态欲练就经典是巨大的压力。如果把文章看做普通的“寸心知”,那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去写作。但是,“千古事”和“寸心知”不是对立的两极。你以“千古事”的心态去写作,作品亦有“寸心知”。你以“寸心知”的心态去写作,亦可情到九霄,动魄心灵,终成就了“千古事”。以“寸心知”的普通心态去开启你的写作,不要为写作设置任何前置障碍。你应该这样想,即使写作效果欠佳,至少记录了你一时一事一心情,可供以后翻阅和回味。写作过程应带着“千古事”的神圣心态,认真思考、审慎运笔、反复修改,写作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发能力,或许也成就了“文章千古事”。
关于读书和读书的状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写作过程中,怎样把文章从一般修改为较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改出来的。对于写作而言,“独作而无友,亦孤陋寡闻”,交流源于对孤独的恐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面对面的交流能力,特别是丧失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身边有主动交流意识和行为的人少之又少。孤独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孤独容易演化成冷漠,冷漠了就会拒绝他人和外部世界。一个人一旦心灵阻挡东西流入,那慢慢地只能变成空心人。个人冷漠会变成空心人,国家冷漠则会把国民带到万劫不复。所以,只有温暖才能救己救人。温暖源于心与心的相互感知和交流,交流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写作。尽管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目前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更需要记录和保存我们难得的思考。
从“百家争鸣”到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那些朝代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大批独立思考者,这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非常明显,魏晋的“竹林七贤”,或者后来北宋的文人士大夫苏轼等人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中,看到的对时代、国家、人性、人生的独立思考。像明朝这样的时代,文人不敢发声,他们隐迹山林,以无关痛痒的诗人书画聊以自娱。我们现在返回去看看,明朝留给我们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会苛刻前人,国家混乱为什么不奋起救国而是隐蔽山林,人性没落为什么不奋起直呼而是集体失语。那我们也试着想想,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也指责我们做得不够。他们会不会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者了,难道迫于权威就真的不敢思考了。有时我突然感到很恐慌,感觉到深深的孤独。但把自己置于整个历史时空之中,又感觉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发现唯有思考并记录下思考轨迹,方能不负历史和未来人,写作其实就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就算不能让文章成为“千古事”,但起码也能“寸心知”,有记事录心的功能。
谓,文章千古事,得心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