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纷争的解法(4.1)——信息矫正体系

本文为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博,账号:“星光下的丑小白”

有特定意图的信息会将具有偏向性的信息传递给人群,

而利用人体感知机制,以形式强化过的信息,会因其形式影响人的接收意愿。

这些信息本身都带有一定诱导性,影响着人们对真实而客观信息的接收。而这些手法,也正在成为人们种种不良习惯,不良发展的源头。

因此,对族群而言,剥离和还原信息的真实性则成了重中之重。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需要建立起信息矫正体系。

这个信息矫正体系应该主要应用于某些容易混杂的信息领域。在做好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对特定类别的信息,增加一道分析和还原程序,并直接在信息上标注出相应的结果,成为个体的参考,以此让人有所防备,促成人们获取信息时心理防线的建立。

这个体系可以拥有两个标识:

1.意图参数标识,即标识出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意塑造及其倾向归属;

2.形式影响参数标识,即为了让人直观看到信息的形式对人关注度的吸引及对人感知机制的利用程度,乃至对人接纳信息的意愿的影响。

这个参数体系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上,以拆解视频,音频,以及各种宣传手段,找出信息自身的特质和强化点位及对人心的种种切入点,分析每个切入点对人体机制的影响。以此为内在运行依据;以标识清晰的意图参数和形式影响参数为具体的落脚点。

这样,面向公众的信息,尤其是混杂严重的信息,不再只是一种被感知的信息,它们也将成为被客观衡量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传递才是更真实有效的,而非滥用感官而充斥诱导的。

这世间的任何体系,总是在发展和制约并存中,才能有序运行。一味放纵感官刺激信息的自我发展,如同放开了一匹脱缰野马,伤人伤己。因而,必要时的抑制和约束亦是一种将其引向长远发展的一种措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