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认知体系与价值冲突

一个人从小到大,不论是在原生家庭,还是走向社会,然后组成自己的家庭,所有一些列的生活体验中,都可以感受到由于认知的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冲突。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因为不同个体内在价值体系的根深蒂固,让人感觉矛盾与冲突的困扰。

价值认知体系有三个方面的量度,分别对应上图中的外、中、内三个环形珍珠链。


外圈代表的是价值认知体系的作用层,它直接对应的是人的各种行为表现,不过,这里对行为的描述不是通过肢体的外在运动轨迹来表示的,而是通过激活肢体运动的内在传导信息和传导载体的活动情况来描述的,这种内部的信息传导作用过程与外部的行为表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基于信号作用逻辑的作用层可以直接用来指代行为。这种基于信号的描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直接对接神经系统,以及加载于神经系统之上的认知和价值表现。每一类行为场景中都包括触发信号的基本作用要素、负责传导信息的机体作用组件、组件传导信息的基本程序、组件的结果状态展现等,这些组件及组件活动只在信息传导过程中才有意义,当缺乏信息传导时,则只剩下毫无生气的躯壳。对于人的价值认知体系来说,总共可分为六大基本作用场景,从最底层的感觉系统的机械式感应,到最高层的针对矛盾关系的选择处理,每一类场景都代表着一组或多组刺激信号的采集,以及所触发的机体组件的响应过程。作用过程强调的是认知过程的输入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在传入神经中枢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体组织,这两者都是可以观察的,可以量化的,并且可用来定性认知这一黑箱系统的运作条件。

中圈代表的是价值认知体系的关系层,它是认知过程对作用过程的关系刻录。基于作用过程所搜集的各种输入信号,结合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规律和主观思维表现,来演绎推导认知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加工处理逻辑,从而解构认知层级的内部运作机制。认知体系的总体表现与一个基本的逻辑规则高度相关,那就是同步关联原理,因为同步的条件不同、参数不同、结果不同,造就了关系认知的多样性,并且随着认知层级的升级,催生认知的条件和参数愈趋复杂,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具有强大关系处理能力的超级系统。每一个认知层级所刻录的基本逻辑关系,不仅仅是认知体系对场景要素的认知结果,同时也是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价值体现。六个层次的六种关系统称为趋性关系

内圈代表的是价值认知体系的意识层,意识层没有具体的指代,它是通过作用层和关系层来间接体现的,它对应的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有着其固有的共性逻辑,这个逻辑不是体现在意识的具体表现上,而是体现在意识的运行法则上,这个法则就是柬汰机制,也称价值分化机制。如果把内在精神世界看作是所有认知要素的关系集合的话,那么柬汰机制就是分拣精神世界当中关系要素属性的执法者,基于此而衍生出了每个个体所特有的行为表现、关系认知和价值观。当我们说意识的时候,它可以指行为趋向、关系认知或价值分化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行为、认知和价值趋向的泛称。

上述三个层面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阐述的角度不一样,从不同的侧面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价值与认知体系的内在逻辑。

价值认知体系的六个意识层次之间存在着递进演化的关系,简要说明如下:

初级层次个体建立了对基本的刺激信号的感觉体验(即感受过程),并基于刺激信号的影响趋性做了价值分化(宜态分化),如冷热酸痛等,从而形成本元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本觉

第二个层次个体建立了对刺激信号的分类组合感知能力(即感知过程),基于对特征信号的关联性运算,分化出特征信息的关系差异(焦点分化),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识别,形成关联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丛觉

第三个层次个体基于焦点目标牵引和感觉系统反馈,构建了基本的行为作用方式(即机动过程),并实现了感受过程和感知过程的同步融合,形成了对作用对象的趋性分化(性状分化),催生了作用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履觉

第四个层次是个人在面对趋性目标或行为刺激时所唤醒的能够趋近适宜状态的特定行为认知反应(即消解过程),基于情绪的校验反馈固化了个人对作用动向的效用趋向(效用分化),形成了需求关系认知,也初步树立了个人的价值观基础,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弭觉

第五个层次是个人的需求进程受到外界影响时的特定行为与认知反应(即调谐过程),柬汰机制同时在行为趋向和认知导向两个方面进行校验,并由此催生了个人对不同主体间交互关系的多维度效用认知(义利分化),形成了嵌套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势觉

第六个层次则是个人对存在价值趋性矛盾的场景关系的再认知能力,基于问题回溯而生成矛盾关系的价值差异,进而触发行为实践(即择处过程),通过实际结果表现来校验原有行为决策的有效性,从而使得个人不断获得在各种矛盾场景下选择更具环境适应性的关联背景(趋势分化),形成了发展关系认知,这一意识层次称为虞觉

雪花模型阐释了人的六个认知维度,它们对应着六个不同的关系处理层次。在这六个层次的进化过程中,越底层越原始,越顶层越智慧,前三层表现出一种机械性,故描述时多用“个体”,而后三层才逐渐展现出人性,故描述多用“个人”。场景刺激信号被认知系统加工处理为各个基本关系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被印刻在认知系统当中,不同的意识层次,刻录的关系维度有所不同,越到高层,关系就越复杂。每一个层级的跨越,认知系统就增加一个关系维度,同时系统针对这个维度进行校验,在兼容底层价值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校验所形成的差异而生成新的价值趋向,由此逐步推动个体去适应更多关系维度的复杂场景,然后基于此发展出更复杂的行为认知能力,直至校验机制不足以应付系统的复杂性为止。

以上是对价值认知体系的简要概括。价值认知体系的意识层级虽然不多,但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极其庞杂,其中底层是建构高层意识的基础,而高层意识又具有重构底层价值趋性的能力,因此在解构、分析时存在着各个维度的相互干扰,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扰,并且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思维的悖论。为了更好的沉浸在这套逻辑体系中,应当尽量清空大脑中已有的先验知识,转而基于建构的思维,把人想象成一部机器、一个未知系统、一个原始生命,从最初始的自然科学逻辑开始,一步一步堆积,从而模拟出一个智能系统建构的可能方式。在体系架设过程中,使用对称性的限定条件来审视这套智能体系与人的已有认知系统有多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其中的任何逻辑问题或差异表现,都是可以用来反思这套智能体系建构的成效,这不仅是理解这套逻辑体系的基本方法,也是检验这套逻辑体系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人们对世界认知不同,就会有价值冲突

价值冲突是指由不同主体或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上的矛盾、碰撞、冲突,主要表现为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价值冲突,或者说价值观念的冲突,一般是指不同的价值认识与评价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价值矛盾尖锐化的特殊表现。

什么是价值冲突

价值冲突,不是单一的抽象物,而是复杂的集合体,它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层次,也有其外在的具体的“实在”,因而导致价值冲突的因素必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维的、复合性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现就导致价值冲突的主要因素展开探讨。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矛盾性是价值冲突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价值观念属于意识的范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任何价值观念都只能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一定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价值冲突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难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来,表现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集团及不同的个人之间在观念上和现实利益上的多种价值冲突。无论在什么社会,存在的矛盾越多会关系的反映,即人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冲突的复合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矛盾冲突为代价的。社会变革是价值冲突的激发原因。

在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期,价值冲突一般是潜在的,处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只有到社会变革时期,价值冲突才会凸现出来。因为在社会变革之时,旧的社会形态或旧的体制渐趋向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体制转换,人们之间的利益、价值关系发生着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在这变化面前,原有的价值规范往往会变成新的利益关系、新的价值关系发展的障碍,于是便产生了突破新的价值观念的要求。而新的价值观念一时还不能产生,原有价值观念中哪些应该继承地发扬,哪些应该否定一时还不很明确,这就造成一定时期内的价值矛盾状况。同时,在这一时期内,社会矛盾纷乱,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混杂、飘忽不走,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总渴望以一些新的价值原则、新的追求、新的生活态度等来进行自律。而新的价值观念等又总是在人们的各种利益的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冲突。一般说来,社会变革时期的价值冲突总是剧烈而又难以驾驭。

价值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内在的矛盾性是价值冲突的内在原因。

价值冲突,虽然是一种观念之问的矛盾,但它却是通过不同的价值主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主体由于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心理素质、品德修养、社会经历等,因而对同一页的价值认识和思考必然存在或大或小的区别和分岐。同一价值主体由于具有多向的、复杂的内在属性,这些属性往往是相人知结构相互排斥的。因而在一故情况下,每个人只向来确定其个体存在的本质,也只能在满足与失却之问进行决断,这是矛盾,也是冲突。

社会心理文化的失衡也可能造成价值的对立

因为一切社会心理文化活动,总是内在地包含着人们对于价值的欲求、理解和实现状况;同样,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亦总是表现为社会心理文化的活动。因此,社会心理文化一旦处于倾斜态,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就比较脆弱,从而大大弱化了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导致价值观念之间的对抗。

价值冲突的表现

因为一切社会心理文化活动,总是内在地包含着人们对于价值的欲求、理解和实现状况;同样,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亦总是表现为社会心理文化的活动。因此,社会心理文化一旦处于倾斜状态,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就比较脆弱,从而大大弱化了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导致价值观念之间的对抗。

价值冲突的表现是多种多祥的,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诸如内在的与外在的、观念的与心理的、显示的与隐示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一维的与多维的;也可以表现为新的与旧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民族的与外来的,如此等等,不一一例举。

“应然”性价值观与“实然”性价值观的冲突。

所谓“应然”性价值观,就是一种对理想价值的认识和评价。理想是指向未来的,理想的本质是建立在客观必然基础上的,属于“应有”的范畴。而“实然”,性价值观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价值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实有”范畴。一般说来,人总是不满于“实然”的规定,而是按照“应然”的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不断地造就和完善自己,奔向完善的理想要求。然而,理想所追求的,都是现实尚不具备或难以具备的东西,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是一种可能的“突然”,而非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现实总是难以突破的,突破现实意味着丢失文化的稳定性和社会组织的固有秩序。因此,当理想还不足以战胜保守心理和强盛的社会现实时,理想就只能作为一种“理想”、一种“应然”而存在着。

相对性价值观与绝对性价值观的冲突。

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同一。但是,价值由于它同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它的正确性不同于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任何人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些价值在相同条件包含智不同的主体表现得很不相同,甚至表现为截然相反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是相对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非确定性。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价值是无法把程的,手奖的,有借的值好相同条你包含着绝对性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及其文化根源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正是由于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存在和作用,才由此形成了相对性价值观和绝好性,价值的想对生中必多的矛盾范睛,丙者既统一也对立,对立时就表现为两种观念形态之间的斗争与排斥。一般说来,相对性价值观与绝对性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内的矛盾冲突,是正常的。问题是,观一这是一时永的限制,就会形成两种根本性对抗的的价值观念相对主义价值观和绝对主义价值观。相对主义价值观认为,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价值,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绝对主义价值观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价值绝对,这种价值绝对性具有普遍性和永久稳定性。显然,这两种价值之争会给社会与人类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真理性价值观与实用性价值观的冲突

所谓真理性价值观,是指对真理的价值性的认识和评价。真理本身不是价值,但是,真理作为人类实践一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理论思维所时刻追求的目标,作为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是人类获得自由、幸福和解放的根本条件,因而必定有价值。它的价值性在于它在各种情况下给人类提供了“真”。而实用性价值观,强调从意义、效用、价值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科学、真理问题,以“方便”、“有用”、“实惠”作为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它“强调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碑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二它不承认客观的科学的真理对人类必然有用这个普遍的关系,它是用“有用”来规定真理,而不是根据真理来理解有用。我们说真理是有用的,这里指真理对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终归是有益的,但决不意味着真理对于一切时代、一切个人的一切目的都有同样的益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有的东西具有真理性,是有价值的,但现时不一定有用,因而往往会导致暂时的价值冲突;有的东西是有用的,但暂时不具备或根本不具备真理性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负价值,因而会导致一定的甚至是消极的的价值冲突。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价值冲突的表现虽然不能揭示其全部内容,但足以从宏观上、从一个侧面表征着人类价值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价值冲突的实质

价值冲突,是一种时起时伏的冲突。冲突的过程,乃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冲突结果,乃是新的价值规范形成的必要条件。价值冲突是无穷无尽的,所变化者,不过在于冲突的形式与内容而已,而其实质是不变的。价值冲突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人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争执。要阐释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利益、利益与价值的关系上入手。

先谈利益,利益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维系人的社会关系的纽带,是人自我实现的条件和手段。从总体上看,整个社会都是基于人的利益的派生物成成物。生产力是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利益的能力,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国家政权最终是为维护特定群体制益服务的,即使宗教这样仿佛远离经济关系的社会现象,也隐藏着它“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可以说,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利益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价值)联系。

价值观念,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性质和意义的反映、理解或评价,是以主体利益需要为尺度的,也就是说,价值观念的内容所体同的是主体的利益需要事实上,利益需要和价情是说一格的两重属性,人对价值的追求,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从自我利益需要出发,指向客体,追求客体的趋向和特征。价值的实现标志着人的利益需要与客体属性相互一致,彼此题合。人的利益要构成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是人生活动的动力源或原动力可见,利益需要是价值产生的主体内在根据,也是价值的主体尺度。人如何看待自我、社会的利益如何认识和处理利益的创造、贡献与占有、消费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手段实现个人利益,对利益持有怎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态度,这些都表现着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

利益,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不仅利益的矛盾会构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这群体与那体之间的矛盾,而且利益系统的任何波动、变动,都会使人形成强烈的心理和社会舆论,从而引起人们的价值困惑、价值冲突,甚至会程度不同地导致社会的震落和动乱。社会改良改革和革命,往往都以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矛盾、冲突为根据,都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为动力和目标,从而使社会人们获得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以保证社会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状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因为生活经历、价值观以及事件即时情绪(性格)的不同对于同类型事物甚至同事件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以上是个体的差异性...
    山贼爷阅读 244评论 0 0
  • 假如人类是由猿人进化而来,那么生存活动的利益取舍,就形成了所谓价值观,类人动物时代,价值观由体能较量胜负...
    梦乡的风阅读 829评论 0 1
  • 法的价值体系被看做由一组相关价值所组成的价值系统,包括,目的价值系统,形式价值系统和评价标准三个子系统。 首先,从...
    我是许云阅读 1,588评论 0 0
  • 复盘3 |核心1:涅槃重生:重塑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1、99%失败者的理由:平庸者都有的共同特点 2、打破阻碍你的枷...
    灵秀方糖阅读 1,343评论 1 0
  • IQ智商:智商,即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
    不苦234阅读 40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