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第三卷伤离别摘记
曾昭抡一生重视学术,精神非常集中,专心治学以至于有时候像一个书呆子。这一点与他的门第家风有关。
曾国藩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验证曾国藩的言行,基本是做到的。就拿记日记来说,先是记了六年多,后来十多年没有坚持下来。自丁忧复出后,天天记之,从未间断,直到临终的前一天。
曾国藩又说: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对这一段话,曾氏后裔曾昭抡(解放后曾任高教部副部长,武汉大学教授)做了这样的阐释:
“志”是奋发的决心,读书必须有奋发的精神;“识”是远大的眼光,一个人要读好书,必须有识,“恒”是坚强的毅力。是否有恒,是决定能否真正获得知识的关键。
西南联大时代的曾昭抡,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在世界上,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抱着两种愿望。一种是产生成绩,一种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两种愿望若要达到,只有从读书入手。……而从事职业以外,假如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位别人愿意亲近的朋友,那就更非多读书不行。
曾昭抡从1926年回国到1967年去世的41年间编著与译著13部,日记与考察记11部,学术论文与译文164篇,共约300篇,数百万字。曾昭抡自海外归来,写日记习惯坚持了终身。
曾国藩为什么要天天记日记?据说是源于他的师傅,理学大师,官至大学士的倭仁曾教给他两个字的修身要诀:研几。
几乃几微之意。研几,就是要认真对待瞬间的念头、细微小事,然后思索考虑,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联系起来。
要达到“研几”的较高境界,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留下瞬间抓住的念头和思想火花,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进化灵魂和向更高境界迈进的目的。
我想,曾国藩也罢、曾昭抡也罢,每天坚持写日记,直到临终的那一天,除了记住每天闪烁着的思想火花,记住自己的人生轨迹外,磨练自己持之以恒的毅力也是一个方面。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所谓胜利者,只是在别人止步时,坚持多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