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这个词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新闻媒体,广告杂志,社交网络....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家里有三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里,中间那一个孩子长大最有出息。为什么?奇不奇怪,为什么呢?人们说是因为最大的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做父母的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会比较小心谨慎,能力范围之内都给予他最好的。而最小的那个孩子,最晚出生,年龄最小,父母亲也会尤为怜爱,疼惜,更为爱护。所以中间那个孩子,不上不下最为普通,最不惹人注目,受关爱的也最少.........
或许就是会被父母忽视冷落,才会更加懂事,才会更早地自力更生,长大之后也是更努力地生活,努力拼搏
从小我奶家隔壁就有个五口之家,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在农村,一户人家生三四个小孩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都是受传统思想熏陶的结果,都说养儿防老的。那时候政府都提倡“少生优生”,超生的要罚款的。但是农村人嘛,不怕,都记着老祖宗的古训“养儿防老”,哪怕挑战法律法规,也要生出个儿子来,不生出来这辈子白活了。如果超生了怎么办,一般都会送人,没人要呢,也要想办法塞出去
奶奶家的隔壁,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五口,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出生,男的老实巴交,种地,女的跟丈夫在家养孩子。但是女的强势,在家说啥就是啥,男的就听老婆的。她家超生之后孩子给了人,但是运气不好,养几年后孩子还回来了,孩子已经七八岁,知事了,大概难再送人,送回来之后就留在农村这个家里了。回来后的孩子起初过的还可以,和姐姐弟弟同吃同住,后来慢慢地就出现了差别,好的大都一大一小的先占了最后剩下的才落在那孩子头上,早起饭后村里老人总看到那个孩子出来洗衣裳洗菜,还总从她家传出来女人骂孩子的声音,嫌孩子没干活嫌孩子笨。慢慢地村里人都说那孩子可怜,在家被欺负,父母不喜欢她,可有什么办法,人家家务事,谁也管不着
逢年过节,都会去奶奶家,有时也会碰见她拎个满满的菜篮子从地里回来,穿的半旧,也不体面,鞋上全是黄土,眼神冷冷的,面无表情
后来听说也上学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念完了,在镇上的高中里听说书念的不错,还考上了大学,女人家的三个孩子里就她考上了大学,那家女人好面子,一家三个孩子本来指望儿子考上个本科,最后还是她考上了,最后也愣是让她去外省念了大学
只是大学毕业之后,那个孩子就不回家了,不是很清楚具体原因,听说去了县城里找了工作在县城里上班,过年过节都没有回去过那个农村,女人在家气的直跺脚,直骂她白眼儿狼,村里人拿这个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实也不难想象,曾经那个面无表情的孩子就是在一直的默默无闻中积攒够了冷落,攒满了伤心,失望,从小就明白自己的不被喜欢,受够了委屈,或许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打骂中心里埋下了逃离那个家庭的种子,才会有长大后离开那个家庭的举动,说她城府深吗,似乎也不好这么评价.......
其实一个人多的家庭,也是一个小小社会的缩影。传统封建的家庭里父母就是统治者,权利的掌控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是附属品,没有说不的权利,不听话就是一顿打骂,这样的家庭现象哪怕是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还是有很多很多
只是想说,为人父母,就要担当好父母的责任,孩子是你所生,做父母不爱自己的小孩,谁会爱他,或许等小孩自己懂得了爱自己,那么他也将抛弃你
做父母,是不需要考试的,想想就可怕。这真的是很在理的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印象,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可以伴随孩子一生的。每个出生的孩子都是白纸,人性本善,教育他/她孝顺勤劳勇敢智慧,他/她一样会变得优秀,儿子女儿又如何,教育好了,一样会孝顺父母。况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出生到成人,他的养育,教育都需要父母家庭学校及社会巨大的付出和投资,如果能健康成长,心理还有生理,那将是父母这辈子最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