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部历史地名探究》

――芒部彝族历史地名探究~ 折射芒部阿沽一脉踪迹――

  芒部即现在的镇雄:镇雄历史悠久,幅员广大,自古为彝乡,现在亦是民族较多的地方,除了汉族人口之外,彝族人口就数第一了。全县地名之多,足可想象,估计大小地名不下两万条。1987年地名普查结果,自然村以上的地名就有6776条。这6000多条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古代彝族的人名、官名、职业名、族系史、彝语名、姓氏名、墓地名而得其地名者。有些彝族地名,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早已演变为汉文地名了,只有一部分尚保留其原意。在地名普查中,由于受文字和篇幅的限制,加之缺乏历史资料,就其地名的来历却未详尽其源。少数的地名,因没有充分的依据,随意地加以解释,这样会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笔者过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细阅研究,近年闲暇之余,才仔细翻阅,似觉有些地名值得研究和探讨,望彝族同胞和有识之士赐教。

  一、 以人名得名 

  以人名得其地名者颇多,不可一一赘述,略举其中几件足也。

  芒部:谁都知道是以彝族人名而得其地名的。早在唐南诏时期,乌蒙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居此,因名芒部。其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以祖名改称芒部部;宋时称芒部;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为茫部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设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即改称芒部府,十七年(1384年)升为芒部军民府。自此,芒部之名永存。民间习称“古芒部”。《西南彝志》作“芒布”。“芒部”、“芒布”、“茫部”并用。清代为上北里第一甲古芒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川达县人镇雄知州吴铣题书“古芒部”三大字镌于岩壁。民国年间设为芒部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芒部镇、芒部区,芒部公社,今为芒部镇。这就是芒部的历史渊源。

  却佐:在县城西牛场镇。却佐,原是人名,叫却良佐,是芒部抚夷。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芒部(故)土知府陇慰家奴沙保反叛,朝廷命御史王廷相征讨,并飭谕芒部抚夷却良佐计擒沙保。其后此地称却良佐,演为却佐。后为夷目陇氏所居,又称陇却佐。“却佐”也有写成“确佐”或“确座”者。清代为镇雄上西里第四甲却佐。民国时设为却佐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仍为却佐镇,后改为大寨生产队,今属牛场镇牛场办事处的大寨农业社。《镇雄地名志》无“却佐” 的专门条目。然而“却佐”之名永不消失。

  布丈坝:今属尖山乡的布丈村。布丈是清代的夷目(土目)。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乌蒙土府土目因清王朝强推改土归流,助长驻军首领“刘起元”贪污腐败,残害百姓,皆揭杆起义,阿沽抛耶公第七子‘布丈’同部分土府、土目之首:施额者布、阿沽抛耶(顾大㓲刀)、阿路、沙约、阿长、虐虐、易租、白卜、阿长、助巴等抗击清军将领刘起元贪污腐败、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欺男霸女的腐朽统治,纵横驰骋于箐林、村郭之间,有的战死,有的逃入原始森躲过祸患,其中“施额者布”及“布丈”同清军作战中“施额者布”兵败下落不明,“布丈”于将军山英勇牺牲,其居住地以其名命名之称为布丈坝,已经成为了习惯性的历史地名,自此布丈后裔迁居外地。

随着元朝统一西南,土司统治制度从鼎盛走向衰落。明太祖洪武时期傅又德征南和屯兵制度的推行,彝族地方政权受到削弱。明镇压‘奢安之乱’,清朝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剿水西,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走向消亡。明清时期残酷镇压西南少数民族,战事连年,祸及我川、滇、黔顾氏、(雷)氏‘芒部阿沽’族人,深受其害。部分族人为了生计或逃避兵祸匪患。从镇雄州泼机(彝语称博基:衍地名,意为‘山前’,即芒部山前)、白鸟(彝语衍地名,意为‘山后’,即芒部山后)等祖辈居住地向外迁徙,有的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有的移入黔(毕节、赫章、结构、多魁、可乐等处);有的则在镇雄州境内移入原始森林躲过祸患。    顾伯(伯爵) ……  顾阿沽比都-顾施额者布-顾抛耶(㓲刀)……

阿戛(长子)       

沙约(二子)                               

阿长(三子)                                     

助巴(四子)                                       

阿才(五子)                                       

虐虐(六子)

布丈(七子)

易租(八子)                                       

白卜(九子)     

1、长房阿戛迁移安居四川凉山;

2、二房沙约留居于泼机梧桐山(今属镇雄县乌峰镇无通山);

3、三房阿长留居于泼机(今属镇雄县·中屯镇·平坝竹鸡山);

4、四房助巴留居于泼机(今属镇雄县·塘房镇·白鸟村);

5、五房阿才(留居于镇雄县化平岭);

6、六房虐虐后裔迁徙安居于黔之夜郎今属贵州省赫章县:可乐、瑟居河、结构、多魁等处);

7、七房布丈(后裔迁居地待寻查);

8、八房易租(迁徙地待寻查);

9、九房白卜(迁徙地待寻查)。

清为上东里第一甲布丈。因其地平坦,故称布丈坝。民国时为霸桥乡住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为布丈乡、布丈公社、布丈大队、布丈村。

  德隆:在坡头乡正东。其名不见史册,后为夷目安德隆所居,故得名德隆,民间常以安多啰呼其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建为德隆乡、德隆大队、德隆公社,今为坡头乡德隆村。其地为云、贵、川三省之交,就是“鸡鸣三省”之地。

  串九:在县城东南母享镇。串九原属夷目陇串九得名,《镇雄州志·里甲篇》下南四甲有串九地名,民国时称串九独立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为串九乡、串九管理区,串九大队、串九公社,今为串九办事处。乾隆时,云南总督张允琏奏稿说:“川省民人佃种镇雄土目陇串九田四十亩,地三十九亩,主佃姓名载明州册。适串九身故,其子陇其昌贫乏,于乾隆三年将田地卖与晋元正……镇雄一州,原系土府,并无汉人祖业,即有外来流民,皆系佃种夷人田地。雍正五年改流归滇,凡夷目田地俱免其变价,准令照旧招佃收租纳税”。

  堰塘乡平桥村,是清代夷目陇毓秀在此修建一座木板平桥得名,后被冲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为石拱桥,称“毓秀桥”。人们习称“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为平桥公社、平桥大队、平桥村。

  以彝族名人命名为桥名(以桥为地名)者,有妥泥办事处的“郑公桥”,是民国三十二年,陸军第六十军基干团团长陇均府倡建,以总团绅郑义斋(彝族)之名命名为“郑公桥”。自此,这里的地名就被“郑公桥”取代了。又罗甸河办事处的“德升桥”,是民国三十八年县长陇均府倡建,以摆拉彝首王德升之名命名为“德升桥”,亦以桥名代其地名。

  还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把今巴溜、麻塘,齐心一带以安恩溥(名安德化)名字命名为“德化乡”和“恩溥乡”,民国二十九年并归路章乡,自此“恩溥乡”名消失。

 二、以官衔得名

  以彝族官衔得名的地名,在镇雄亦复不少。一般认为,旧时土司、土目都称“官家”,凡陇氏、顾氏(阿沽)等土目住过的地方都称一个“官”字,例如官房、官地、官沟、官寨、官水井、官地头、官家营、官家院子、老官房等,全县到处都有。但有些官房名,却无法弄清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官。然而有几个不带“官”的地名确值得研究。例如:

  擢魁:民间传为‘攞块’在县城东塘房乡西北。清代上南里第二甲有擢魁地名。后以‘白鸟河’为界,河东称大擢魁,河西称小擢魁。民国时两擢魁之地建为拱北乡,旋改曰星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为大擢魁乡和小擢魁乡。自此,以大小擢魁各建公社、大队和村。“擢魁”,彝语谓为“佐块”。“佐”为头目,“块”为村,意即夷目所居之地。其实“擢魁”就是古代夷酋的官名“濯魁”。“濯”与“擢”通。“擢魁”译言师保也。“擢魁”是等级官衔,其官有九扯,九纵之目。九扯者自上而下之等级,犹中国古代之九品。则为更苴、不魁、擢魁、补木、器脉、备所、骂色、貊拔、黑乍是也。“擢魁”则为第三位官阶。以此推论,“擢魁”也就是古代“擢魁”‘夷目’居住的地方。‘白鸟’即塘房白鸟,‘白鸟河’即顾山下泼机河上游,而“濯魁”即‘夷目’,如‘㓲刀’称‘慕濯’系‘目首’,拥有统兵之职务。‘濯魁’夷目由‘慕濯’调遣,‘濯魁’系明朝中叶至清初‘阿沽’一脉‘夷目’居住过此地。至今还有一副民国时期的对联流转民间及‘阿沽’族系中年迈者闲暇之余交流时还会畅谈。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派了一位姓邓的师长带兵至‘濯魁’,即人们常说的‘攞块’,邓师长至‘濯魁’即作了一副上联,曰:“上有濯魁,下有濯车,濯七濯八濯枪杆子”;‘濯魁’雷旭雍(阿沽后裔)听之,甚是气氛,立刻作下联对答之,答曰:“头顶濯天,脚踏濯地,可吃濯饭欺天灭地”。邓师长无言以对。

  麻沙:麻沙在县城西碗厂乡碗厂村。彝语谓为“玛赛”。就其字眼,“玛赛”应为“玛色”。“玛色”,是古代夷酋首领的统兵元帅,后来因为口音关系讹为“麻沙”。根据史料分析,古代这个地方可能住过“玛色”。麻沙,现在是一个农业社。

  蚂蚁沟:在县城西牛场镇长河办事处。《地名志》未详来历,相传为蚂蚁多得名,这不确切,笔者认为“蚂蚁”是古代夷族小头目“祃裔”的变音,很早以前这个地方可能住过“祃裔”,是否正确还待探讨。

  木卓:现为木卓乡所在地。清时为上北里第一甲木着。民国时仍称“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为木着乡,相继设为木着公社、木着大队。地名普查时,不知根据什么理由更为“木卓”。释“木卓”为夷语“杓佐”的变音,因为笔者系汉人,不懂彝文和彝语,只知古代镇雄有一地名叫“杓佐”,并不在木着,而是在城西牛场或彝良奎乡一带,至今尚不明确地址。《镇雄州志·里甲》中西二甲(奎乡一带)有一地名叫“杓租湾”。“杓租湾”挨近“杓戛”。余以为“杓租”是否为古代的“杓佐”,“杓戛”是否为今日之“梭戛”,这就须彝族高师论证了。当然,“木卓”或为“杓佐”,亦未可知,古代一个地区范围内同名者甚多。笔者认为木着(卓),可能是古代夷人中的“慕濯”(为君长守疆域、传命令之官)演变而来,是否妥切这就须专家们考究了。

  旧府:在乌峰镇南。《镇雄州志》为上南一甲旧邨(村),民国时为第一区旧村乡。1953年建为旧府乡,1958年以为“旧”字不雅,更为“新府乡”,但未正式通行。《地名志》解释为“镇雄土官知府的舅子封为二都台,在此建官府,故称”。笔者认为不妥,就“旧府”二字而言,亦非为夷语所译,“旧”与“舅”虽音同,而其意远也。在镇雄现有史料中,亦未发现陇土官有什么舅子住过此地,舅子和二都台从何说起?使人费解。历史上有“纳冲城毁于火”,但亦非今日之旧府。那么“纳冲城”又在何处仍不得而知,平坝河古为纳冲河,在平坝河右岸上段松林湾梨园处,明嘉靖年间建过吗哩城,下段柳林花通山建过画松城。画松城是明洪武年间郑祥所建,从未发现旧府建过什么城。“府”当然不等于“城”,私人住宅亦可称府。

  马者坪:在茶木乡瓜果村。马者是彝语“码酌”的变音。“码”:指军队,“酌”:是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古代是彝族军队住过的。

 三、以职业得名

  以职业得名的彝语地名,有今堰塘乡陇东村的保木寨。“保木”,彝语谓为“布慕”。“布慕”就是彝族巫师(端公)。古代这个地方住过“布慕”而得其地名。塘房小擢魁村有地名“老者坡”。“老者”,彝语译为“倮仄”。“倮仄”就是石匠。城南摩多村有地名“倮佐”。“倮佐”彝语译为“鲁佐”是古代为彝族看管牛的官员。亨地乡关门山村有“奢姑”地名。彝语谓“奢姑”为医生,这里是古代彝族医生所居之地。泼机镇张基屯办事处有地名曰“苏拉寨”。“苏拉”是文字,意为教书先生所居之地。苏木寨,属今黑树镇苏木办事处,“苏木”彝语谓先生,意即教书先生住地。上面的“苏拉”是文字,下面的“苏木”是先生,其意都是一样。泼机镇鹿角办事处有地名曰“初都沟”,彝语谓“初都”为纺车,沟里古代就住过纺车手工业的人。

  四、以族系得名 :

  以彝族族系得名的地名尚多,难于详叙其尽,只叙其中突出明显者。

        1、泼机顾山:泼机顾山下,塘房白鸟‘是芒部阿沽一脉祖宗居住的地方’,以泼机河为界,大致以河东北居住‘大老祖婆后裔(长房)’,以河西南居住‘小老祖婆后裔(幺房)’(即今天香树娃飞等地部分阿沽后裔)。

 2、 八卡:今属坪上乡一片地名。清为上西里第二甲八胯。也有写为“巴胯”者。民间一直称为“巴胯”。“巴胯”是古代彝目巴胯家住地而得名,以后演为八胯。“八卡”一名,见于民国时之八卡乡。因为此地四面皆山,中间缓平,周围有八道关卡,故更其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仍称八卡乡。1953年改为坪上乡,其后设为坪上公社、坪上大队、坪上区,今设为坪上乡。八卡成为一片通称地名。《地名志》说“八卡”之名系县长陇均府所改;据余所知,陇均府任县长是1946年和1948年,八卡之名早已出现,设八卡乡是1941年,这时陇均府还在部队任职,参加抗日。那么,八卡属何人所改至今未详。

  3、巴溜:今为牛场坝乡巴溜村。彝语谓巴溜为有小山之地。《镇雄州志》属上南第五甲巴虐,其后因语音之讹,演化为“巴溜”。“巴虐”是古代夷目巴虐家,其后为陇氏土目所居,亦称巴虐(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为巴溜乡、巴溜公社、巴溜大队、巴溜村。

  4、野登坝:在芒部镇松林办事处。此地就是芒部土司近支“瑞恩堂”支系镇雄营参将陇维邦祖居之地,号称“芒部野登陇”。咸丰末年因乱避居于彝良梭嘎,到陇维邦始迁居镇雄大湾仓房上。

  5、鲁那:即今坡头乡营上村。是清光绪九年世袭芒部府鲁那引芝堂钦加四品衔郎补都阃府陇钊秀先人所居之地,世称鲁那家。清为下南里第五甲鲁那,后因陇氏在前面险山上建营盘,故改为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营上乡、营上公社、营上大队,今为营上村。鲁那之名不复也。

  6、果衣寨:在今芒部镇茶园办事处。古名“果利地”。是明代镇雄土府陇鹤书祖居之地。陇鹤书,原名阿卜,其先人陇飞沙献土归顺,授为世袭知府,传五代而为庶鲁卜,别居于果利地,又曰传而为庶禄姑,别居彝良七欠头地。阿卜为庶禄姑五世孙,具长者风度,兼有才能,于是被授为镇雄世袭土和府。清代上北里第一甲有“果利”之地名,后来演化为“果底寨”。《地名志》谓“果底”为“背箩”,说是村旁有一座像“背箩”的小山。因当时未阅史料,故以山形释其地名,这就无怪了。

  7、以期沟:民间称为“以七沟”。在今芒部镇松林办事处。《地名志》谓“以期”为“易溪”。说是古代“易溪部”住过这个地方。“以期”与“易溪”音近,但是否就是“易溪”,笔者不懂彝语,不敢妄言。只觉得两地距离太远。据分析,“易溪”部住所可能在威信长官司,不可能在“以期沟”。望有关学者论证罢。

8、以投河又称以斗河或以堵河或以者河等,即古芒部山后今化坪岭山脚下的河流。

  五、以姓氏得名

  以姓氏得名的彝族地名全县尤多,如泼机顾山(阿沽顾氏)、陇家沟、陇家湾、陇基寨、陇瓦寨、陇德寨、陇东湾、陇家岩洞、陇家院子、安家寨、安家坡、安家营、安家湾、龙家营、陇家寨,以及属于张、王、李、罗、陈、杨、曾等彝族聚居之地的村、寨、湾、沟、坡、院、坝,如不加解释,确难于辨别这些地方是否属于彝族村寨,如泼机顾山,是以‘阿沽’顾始先祖自东川起祖后‘阿沽比都――施额者布(大老祖婆)――阿沽抛耶(扁刂刀)’和阿沽比都――法漏者约(小老祖婆)――阿路的居住之地:泼机顾山下,塘房白鸟‘是芒部阿沽一脉祖宗居住的地方’,以泼机河为界,大致以河东北居住‘大老祖婆后裔’,以河西南居住‘小老祖婆后裔’(即今天娃飞等地阿沽后裔)。又如板桥镇洗白办事处的曾家湾,系彝族曾廷元先祖由东川米粮坝迁居此地,世代为土司之“毕摩”。曾廷元于光绪二十一年死后葬于其地,墓碑汉彝文并用,还有菜子沟村的宋家沟,是以彝族宋永香之先人所居地得其地名。云岭村张家湾,原系彝首张作林先人所居得其地名,后来张氏衰败,周姓人多,演化为周家湾。

  六、以彝语得名

  以彝语得名的地名实难尽举,如‘泼机彝语称博基:衍地名,意为'山前',即芒部山前)、白鸟(彝语衍地名,意为'山后',即芒部山后),泼机白鸟即塘房白鸟,泼机原名“播基”意为播种的基地,后因其地人才蔚盛,经济活跃,取活泼生机之意,改名“泼机”’、以勒、以堡、以萨、以角、以古、以者河又称以投河或以堵河等、以伍、以戛、以拉、以渣沟、以木沟、以莫大山、以都戛、以脚落、以木湾、阿以、阿木块等。还有至今还带”倮“字的地名也复不少。如比道角的倮倘坪,板桥的倮倘坝,仁厚和铁厂的倮车湾、牛场坝的倮佐、龙塘簸倮寨和倮摩寨、安尔洞的倮普寨、头屯的倮的宽、菜子沟的摆支倮、麻园的倮海寨、杉树林的倮梭沟、木黑的倮梭湾、罗汉的罗萨倮、小擢魁的倮普沟、新场的倮簸寨、青山的铺倮块、罗汉的莫倮、杉树林一带的倮块等。这些带“倮”字的地名,现在仍居住着大部分彝族人民,有个别地方全属彝族人民所居。古代,这些地名都在“果”字旁加“反犬”,清末到民国间才逐步把“反犬”改为“人”字旁。地名普查时,笔者虽参加地名领导成员,但未参与决定地名的认可,如若参与,定提更改意见。如茶木村,原本为“倮着”。一直延续到解放后,1956年政府认为有损于民族团结,以此地有大茶木树更名为“茶木”,以茶木之名设区、设乡、设公社、设大队、设村。自此不复有“倮着”之名。笔者认为像上面所说的带“倮”字的地名,最好改为新的地名,当然这就要靠决策者了。

  七、以墓地得名

  全县以彝族墓地命名的地名不多,只有数处。也就是土官坟、鬼桶山、鬼桶沟、金姐坟、龙家坟、安家坟、官家坟、泼机顾山‘阿沽’祖茔等,文革时期被毁。土官坟有两处。一处在今乌峰镇上街办事处,系明代镇雄土府陇来凤、陇应祥、陇怀玉和清代镇雄土府陇鸿勋、陇天成的墓地,故得名土官坟,其墓雄伟而早毁。另一土官坟在乌峰镇小河办事处小乌峰山下,系小河陇氏坟地,亦称土官坟。三是桶山,又称鬼桶山。在今牛场镇和平办事处西北,是一座悬崖绝壁的高山。原为却佐陇氏土目安放“灵筒”的地方。每逢清明节,陇氏土目率仆属至此,杀猪宰羊,祭奠先祖。祭毕,共进酒席,食用木器,名为“木柯席”。常年雇人看管,给予土地耕种,不收租谷,作为看管“灵筒”及山林的报酬。《地名志》把“桶山”写为“统山”,失其意也。清代中东里第一甲有“鬼桶沟”地名,今不知其详址。据分析,可能是后来花朗坝的“滚桶坝”,此地东西住有陇余二姓土目,或为其供奉“灵筒”之地。火葬坟,是一些小地名,在镇雄不时可见。如果珠乡云岭村发地块下面的包包上及周家湾,以勒镇以勒办事处碗厂地方,在塘房化坪岭葬有‘阿沽’祖茔,泼机镇庙山办事处的香樟树(一坝火葬坟)等都有火葬坟(向天坟)的痕迹。较有名的是芒部街后华盖山上的“金姐墓”。相传为镇雄土府陇庆侯的女儿殁后火葬其地。墓前有石碑,高三尺余,宽不到两尺,上镌彝文,民国时尚能辨认,民国三十五年编纂《镇雄县志》时,曾拓文入志,今碑文全部脱落,原志稿已失。据分析,金姐并非陇庆侯之女,庆侯死时不过十四、五岁,亦未发现其婚配,此传无据也。此外,亨地乡关门山村有古代夷目龙家坟,雨河镇雨河办事处有古代夷目官家坟,泼机镇鹿角办事处有夷目安家坟的地名。 将军山,即布丈率兵在哪里同清兵激战不幸身重数箭而英勇牺牲,待战争平息后,其士兵及后裔们寻得其尸首将其葬于‘将军山’。后其家父‘阿沽抛耶(顾大扁刂刀公)于毕节播拉沟和官道河隐世三年后转居云南镇雄化坪岭和平天白岩槽地处,后逐将布丈坟墓迁葬于化坪岭阿沽氏一脉祖茔外。有云曰:“吾子之系凶中西归,为其落墓于祖宗保佑之地,必有后裔为其祭祀之”,故布丈坝、将军山(将军坡)皆因布丈而留得美名传于后世。’

  八、需要提出考证的地名

  在镇雄需要提出考证的地名是翟其寨、则企寨、则構普、则多落、翟底河、以旦则、得戛则墨、则瓦等。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黔记》和余宏模《明代水西朵泥则溪及彝族那威土目遗址调查》及王仕举《扯勒家支谱系及所属“则溪”译注》受到的启发。水西地方有陇胯、朵你、架勒、耍架等“则溪”;扯勒地方有重庆、合江、泸州、江门、纳溪、江安、隆文、海坝、杓朋、永宁、达佑、赤水、大摆、益朋、糯洛、几洛、果哺、毛坝等十八则溪。《黔记》云:“凡夷人所据,或以箐名,或以洞名,皆因险凿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九十有一,而箐洞之处累以百计。”以此推之,古代芒部不无此区域制度。既然“则溪”(译言仓库)是古代夷人首领统治的行政区划制度,贵州、四川土司既有,芒部土司或许也有之,只因年湮代远,史料散失,无从考究耳。只把上面所说带“则”、“翟”的几个历史地名提出研究。镇雄清代上东里第一甲有“翟其寨”、“翟其”与“则溪”字音相近,或许“翟其”即为“则溪”演化而来也未可知。“翟其”一名早已消失,不知在何处?分析,疑在今城北小河办事处范围。如若是一则溪地域,可辖今塘房、板桥、尖山、林口等乡镇地域。

  翟底河:清代为上南三甲翟底河,即苴蚪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乌江条为“则底河”。“底”“溪”音近。此地为城南要冲之地,古今为交通枢纽,曾设关卡,若为“则溪”,可辖今中屯、亨地、泼机和乌峰镇以南大片地域。

  则企寨:清代在上西五甲,早已失名,分析可能在今县西北盐源乡范围,此地是一片开阔山地,若为“则溪”,可辖今盐源、罗坎、干沟、五德、牛场、碗厂大片地域。但以交通而言又似乎不可能。

  则多落:如今尚存,在县西花山乡,彝谓“则多陸”。为古代夷目所居之地。这里古今为昭、镇门户,亦曾设过关卡,如系“则溪”地,可辖今花山及彝良寸铁坝一带之地域。

  还有上南三甲今牛场坝一带的“则瓦”,早已失名。此地古为城西南要冲,如为“则溪”地,可管今牛场坝、坪上、以古、安尔等乡大片地域。

  者西地:在杉树乡大保沟村,接近彝良县界。“者西”译为仓库,与“则溪”译音相同。笔者认为“者西”可能是“则溪”之讹。但从地理条件分析,这里深山峡谷,不像建“则溪”之地,若按《黔记》箐、洞之说,反倒可能。

  至于下西一甲之“则構普”、三甲之“以旦则”、四甲之“得戛则墨”,都在今彝良县境,因对彝良地形不熟,不敢乱言。

  以上各款,还望专家、学者们多指教论证。

  参考材料:

  1、《镇雄县志》。

  2、《镇雄州志》。

  3、《镇雄县地名志》。

  4、《镇雄风物志》。

  5、《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6、《民族志资料汇编》(第八集,彝族)。

  7、《辞源》。

      8、《芒部阿沽谱谍》。

        9、记录民间长者口述。


――本章支持纠错信息:

在本文中谈镇雄县彝族历史地名时中的“二、以官衔得名”这项中“然而有几个不带“官”的地名确值得研究”。其中的“擢魁”很大可能是李氏祖人李朝荣当时来白鸟居住时而取名叫“擢魁”的。李氏于2014年7月带上家族中的一行人去白鸟考证时,通过家族中300多年来流传的故事“雷打沙皮树”等,确定李氏家族当时是居住在现在的小擢魁村沙家中寨下面的李家湾,而李家湾往电厂方向过去点,电厂背后的李家地就是当时李氏家族的地,系明朝末年以后。而在明朝中叶乃至明末清初据说在“擢魁”同样居住着‘阿沽’家‘夷目’,故“擢魁”的地名有可能在以前就有,且‘阿沽’一脉传的是“擢魁”一地曾居有‘阿沽’夷目,有‘阿沽’后裔居此。“擢魁”之名有可能以前就有也很难说。我们家谱中记载,李朝荣,明朝末年任重庆左营的游击将军,明末垮台后,浪游到镇雄,朝荣公的儿子在谱中是这样说的:“有土府陇见吾父叔才智兼优,延为上宾,赠以白鸟田土居焉”,当时的土府陇官赠送了白鸟田土给朝荣公一家人,后朝荣公的孙子李逢春于清朝1685年左右来到贵州毕节。朝荣公来到白鸟,虽然没有当官了,但他之前是重庆左营的游击将军,游击将军是从三品,他的才智是得到当时芒部土府陇官的赞赏的。而作者在文中谈到“擢魁”为第三位官阶。就与我们朝荣公游击将军的从三品吻合。说明“擢魁”这一地名以我们朝荣公的官品来命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也不确定,谨此供阅者参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542评论 6 50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822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912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449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500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70评论 1 30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93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7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505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722评论 3 33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84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69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68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8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91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962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81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