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福建饮茶文化历史
在福建喝茶你会有一种特别的经历与感受,因为你会发现在这片多山的东南之地,人们在喝茶这件看似平常的事上花费了太多的功夫,同样是喝一杯茶,福建人要用更多的器具,比如要有茶壶、茶杯、茶盅、茶船、水壶、茶炉、茶则、茶夹、茶巾等等。而且要有丰富的闲情逸致,要慢条斯里地烧水,分门别类地赏茶,走火入魔地把玩茶具。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介绍了当时饮茶的工具有多种,应用于将饼茶碾成粉末的碾子到收藏工具的匣子,应有尽有,因为当时的茶是又硬又厚的龙凤饼茶。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龙凤饼茶方圆花模、大者直径三寸,小的直径为一寸至一寸五。饮茶时,先将茶饼用火烤软,切成小块,用铜碾碾成粉状,入汤锅烹煮后,加入香料饮用,在茶中加香料是因为当时制茶技术不足,茶在色、香、味等各方面均有缺陷。到了宋代,由于制茶技术不断发展,茶的质量提高了,饮茶也追求其真味,于是出现了品茶艺术~斗茶。宋代唐庚的《斗茶记》描述了“斗茶”之景:二、三人聚在室内,取水烹茶,品论其高低优劣。而两任相爷丁谓、蔡襄更将斗品充为贡茶,苏轼在诗中写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我们今天饮茶的泡法,应追溯到元代时的贡茶改制。由于唐宋贡饼茶劳民伤财,元代在民间出现散茶后,就改贡散茶了。由于散茶泡饮方便,只需一壶一杯便可品饮,于是唐宋的那些复杂的茶具也不用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乌龙茶之后,又出现了适于泡品饮的专用茶具:即玉书煨(扁形烧水壶)、风炉、孟臣罐(紫砂茶壶)与若琛瓯(白色瓷杯)。在工夫红茶传入西欧之后,欧洲出现了红茶茶具组包括阔腹壶,耳杯碟組,奶罐与糖盒。为适应闽南乌龙茶的品饮,开始使用德化生产的白瓷盖盅与茶盏,这使得品饮乌龙茶得以借鉴人的嗅觉,增加了品茶的愉悦与简便性,也使闽南乌龙茶的品饮完全依靠福建生产的茶具,而不必借助于宜兴紫砂壶。由此产生了有别于潮式工夫茶艺的“闽式工夫艺术”,我们从茶具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饮茶习俗与器具的流变,与闽茶的变革有很深的关糸。
(孙雄、林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