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这一篇探讨的是治国、做人、修身和为学的问题,治国以礼,做人以仁,修身以道,为学以教。

【原文】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作战阵列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礼仪的事情,我曾听说过。军队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解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也就是孔子小的时候就“习礼”,经常以礼器和俎豆做玩具,所以孔子回答礼仪的事曾听说过,但对于排兵布阵之事,孔子却回答我未曾学习。其原因是儒家主张仁政,而非暴力。卫灵公有很强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孔子从内心不赞成,所以说“未之学”。从孔子的人生经历来看,孔子曾做过司空,处理过峡谷相会和堕三都的事,不太可能不懂军事。只是灵公的主张与孔子的政见不合,孔子采取了回避的策略,属于“避言”这样的一种处事方式。“明日遂行”则采取了“避地”这样的处事方式。

【原文】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病了,没有人能爬起来。子路一腔怨气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仍然会坚持。小人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解读】君子与小人面对穷困时的区别。君子之所以能固守穷困是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会宁守贫困而不是做人的原则。小人不以谋道为主,当穷困之时,一定会为生存着想,就会无所不为。

【原文】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子贡呀,你是以为我具有广博的知识而又记在心里的人吗?”子贡说:“对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的思想和学问是始终如一的。”

【解读】从为师的角度看,“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只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试图告诉子贡他的学识并非是记问之学。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的学识,往往会说博学多识,但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不是博学多识,而是一以贯之。“一”是什么?这是理解本章的意思的关键,我以为“一”既是指孔子的思想,也是指孔子的做人处事,不是有人说“做人是天下第一学问”吗?同时还指孔子的学问始终是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体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其学问来自于实践,用于实践。指思想时,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是成体系的,不是零散的;指做人,就是说孔子的做人原则始终如一。“一以贯之”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学问是理解性的而非记忆性的,因为理解才是连贯的,记忆的东西无论多少,总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

【原文】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懂得德的人很少见了。”

【解读】慨叹理解德之难。

【原文】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什么也不做,就能使天下太平的,大概只有舜能做到吧?他具体怎么做呢?他只是自己恭敬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罢了。

【解读】无为而治单纯理解可以视作道家思想,但在儒家这里所谓无为是相对于内圣而指外王的状态,如家历来主张先做好自己,“其身正不令则行”说的就是无为而治,“恭己正南”正是修养自己。与“居其所,众星共之”的思想一致。

【原文】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自己的行为怎样才能正确。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动恭敬踏实,即使是到了蒙昧落后的地方也能行得通。说话不诚实守信,行动不真诚敬慎,就是在本乡本土又怎么能行得通呢?站着,就好像看见 ‘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可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就到哪都行得通。”子张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解读】一句话,做人要诚实,诚实到哪里都会通行,无论文明与否,这与人的本性相关。但做到这一点又是何其难啊。而子张为很好地践行这个道理,便把这句话记在了自己的大带上,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看来忠信笃敬是人的本性渴求的品质,无论文明与否、环境大小,所有的人都会希望被人以此对待,遵循人的本性需求,就会通行无阻。

【原文】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的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昏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昏暗,他就辞去官职归隐。”

【解读】这一章孔子赞扬史鱼和蘧伯玉这两个人。史鱼,名鰌(qiū),字子鱼,卫国大夫。史鱼自以为生时不能做到进贤退不肖,死后继以尸谏,所以人们赞扬他正直。蘧伯玉,名瑗,卫国大夫。我们注意到,孔子只是说“直哉史鱼”,而评价蘧伯玉却说“君子哉蘧伯玉”,尽管一样是赞誉,但还是有区别的。史鱼其人,不管环境怎样,始终保持“直”之本色,而蘧伯玉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决定自己的去留。史鱼精神可嘉,蘧伯玉更富于智慧。这两个人,一个人更像西方的布鲁诺,一个人更像哥白尼。从孔子的思想来看,孔子从内心更钦佩蘧伯玉。安德义先生这样评价这一章,说“史鱼君子之勇者,具有勇者之直;蘧伯玉是君子之智者,具有智者之直。”蘧伯玉之智更高,需要达于“明”的境界才可以在行为上做出这样的选择。

【原文】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讲却不和他讲,就会失掉一个可靠的人;不可以与他讲却和他讲了,就是失言说错话了。聪明的人既不会错失可靠的人也不会说错话。”

【解读】与人交往说话要分清对象,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不说,不可以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这就是智慧。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双慧眼,能够看清什么样的人可靠则需要学习修炼,熟悉人性、人心。这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庸”思想。

【原文】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理想抱负的、有仁德的人,没有人为了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会献出生命来成就仁德。”

【解读】仁是孔子的终极关怀所在。没有对仁德的信仰和追求,是难以做到杀身成仁的。在儒家看来,仁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才宁愿杀身成仁。

【原文】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工匠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先使干活的工具锋利。住在那个国家,你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这个国家中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

【解读】其实子贡的问题放在我们今天就是问,怎么走好仕途之路。意思就是怎么能在行政机关少栽跟头,顺利晋升。而孔子告诉他的就是想要实现目的,就要有所准备。那就是侍奉好那些走正道、干实事的领导,结交那些踏实干事、想着集体的那些人做朋友。是啊,如果侍奉那些以权谋私的领导,结交那些结党营私的朋友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言而喻,现在的这类的事例太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时代并不是所有当官的就都是贤者,就都有比老百姓高的觉悟。贤、士就是钱穆先生“品流说”中所指的部分人群。

【原文】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采用舜时的音乐。舍弃郑国的曲调,疏远光讲好话的人。郑国的音乐淫靡,光说话好的人危险。”

【解读】儒家修身讲择善而从,治国亦是如此。孔子告诉颜渊的正是这个道理。另外,也是因为颜渊是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所以孔子才给出了这样高的目标。

【原文】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解读】这句话讲的是生命的成长是需要着眼长远的,没有持续发展的眼光,势必会被眼前的忧虑所困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a),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原文】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啊!我没有看见喜好道德像喜好美色那样的人。”

【解读】食、色,性也。德行,非自然之性。如果人能好德如好色,这个社会该会是怎么样子呢?

【原文】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个贪恋官位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这个人贤能却不推举他做官。”

【解读】臧文仲,鲁国大夫;柳下惠,鲁国的贤者。由此章的记载看,臧文仲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与公叔文子相比真是天壤之别。(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

【原文】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少责怪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解读】严以待己,宽以待人这是古今亦然的处世之道。“躬自侯”有的时候可能自己会很苦,但因此也不会招致抱怨,即便是自己做得不足。

【原文】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解读】不说怎么办的人就是不思考的人,不思考就难有进步和成长,孔子对这样的学生没有办法,今天的教育也一样。更为遗憾的是今天这样的学生可能会更多,所以学位提升了,却不见生命成长了,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皆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在教育的过程中看作为老师的孔子形式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实质上是一种引而不发的主动教之的状态;学生也处于主动状态,主动思考,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动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学生有兴趣,教师有情趣。如果学生不主动思考,老师拿这样的学生也没办法了。

【原文】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不谈正经的事情,喜欢玩弄小聪明,难有所成!”

【解读】这类人没有人生目标,好耍小聪明。这是我想到了青年时的毛泽东,毛泽东有“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正好与这类人相反,所以毛泽东成了毛泽东。蔡元培德国留学归来谨守“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因此蔡元培成了蔡元培。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我想也与孔子的这样认识相关。

【原文】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本质,通过礼去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表达它,用诚信去成就它。这才是君子啊!”

【解读】我的理解孔子是说君子应该以道义为追求的根本,怎么追求?就是“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做到如此才是君子。

【原文】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忧自己没本事,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解读】类似的话孔子没少说,其实还是告诉自己的学生长自己的本事才是硬道理。

【原文】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到死也没名。”

【解读】儒家文化是生命的文化,注重生命的成长。这一章不同的解读家看法不同,我认为孔子说的是努力一辈子也没有成绩,这是君子之忧。孔子的发小原壤就是一个典型的没世而名不称的人物。

【原文】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解读】又是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做事总是向内找自己的原因,而小人正相反,总是要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君子凭借自身的力量成就事业,小人凭借外力成就事情。儒家的文化一大特点就是内在超越兼顾外在超越,内在超越是前提、是根本;外在超越是末节,所以,从根本处着手解决问题就要求诸己。

【原文】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不与人争,合群却不因私结党。”

【解读】君子不争、不党是为什么?难道无欲无求?非也。人世之间的争,无非争的是私欲的满足,君子的人格境界和理想,绝不是一己之私,所以不争不党。争也是天下的利益。

【原文】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一个人的说话就推举他,也不会因为做人有问题而否定他说出的有价值的话。”

【解读】说话、听话都有学问。孔子有句话是“听其言观其行”,儒家最为重视的是行动,在社会中注重事功,说得头头是道未必就能做得到,所以选拔人才不可以以言举人,但也不以人废言,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今天所谓的公选,差不多就是以言举人,今人的认识还不如古人全面,怎能不让人难过?都说社会发展,如此,又怎么能发展?或许,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原文】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一辈子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

【解读】“恕”的修养,也有选择问题。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宽恕的。《呻吟语.人情篇》中说:“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什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不审也。”

【原文】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他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赞美过谁,那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这样的老百姓,正是夏商周三代按道义做事的原因啊。”

【解读】现在社会的复杂,正是人心复杂的表现。人心若能真诚,社会就会直道前进。

【原文】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在史书上还能看到因存疑而空缺的标识,有马的人,能将马借给别人骑,这两种情况今天都没有了!”

【解读】孔子说的是两种处世方式:一是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是对待生活宽宏憨厚。

【原文】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解读】忍与让的区别,“让”是一种风度,一种雅量,“让”者主动,让者气象万千;忍者被动无奈,是忍气吞声,是忍于难忍之时。仁者之忍,为江山社稷,为国家民族,为天下百姓,为至公正义而忍,忍饥、忍苦、忍累、忍辱,忍一切难忍之事,于个人是小事,为国家民族是大谋,个人难忍之事均为“小忍”,天下正道方是“大谋”。

【原文】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所有的人都讨厌他,一定要考察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了解一下为什么。”

【解读】识人和选拔干部,不能别人说他好就好,一定要考察为什么。这与学习上所说的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一个道理。

【原文】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义,不是道义弘扬人。”

【解读】道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真理与人的关系。

【原文】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不改正,那才是真的错了。”

【解读】言外之意,知错必改就可以原谅。古人一直提倡知错必改,知错能改就不算是过。颜回不贰过,今天看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同类错误,这已经很难得了。

【原文】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宿不睡觉,为了思考,但没有什么收益,还不如去读书学习。”

【解读】孔子这句话应该是进一步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重点在“思而不学”这一点上。在学与思的问题上,儒家的观点历来强调学思结合的问题,偏向哪一方都不是最佳的办法,而且还可能有害。这样的思想方法有悖中道思想。

【原文】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义,不谋求衣食。为谋食耕田的人,也难免会饿肚子;为谋求道义去学习的人,就可以做官拿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心道义而不担心贫穷。”

【解读】谋道不需谋食,食自至;忧道,无需忧贫,贫自去。这里有一个至深的道理,那就是功名利禄是优秀和成功的附属品。把事情做好,就不必愁吃饭问题。正是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以君子固穷。

【原文】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头脑得到,不用仁心守住它,虽然得到了,最终也一定会失去它。凭头脑得到,又能用仁心守住它,但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面对它,老百姓就不会敬重你。凭头脑得到,用仁心守住,以庄敬的态度面对,行动如果不依据礼制,就仍没有达到最好。”

【解读】知识的积累与价值的体现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知是重要的,但不是孤立的离存,也不是最重要的价值。这里涉及了学习过程中,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问题,“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讲的就是记忆但不能理解,虽得之,也终会必失之的道理。仁之中一定有感情的参与,舍此谈不上理解。没有理解也便没有长久的记忆,就无法谈得上守的问题。“庄以临之”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坚定不移,始终以真诚面对的问题。青春期恋爱,跟这个是一个道理,追到手却不真心对待,总会失掉,即便不失掉,一辈子的婚姻质量就不能成为天下最好的了。

【原文】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聪明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让他承受大使命。小人不可以让他承受重大任务,去可以让他做些小聪明的事情。”

【解读】君子有大格局、大气度,能干大事情。小人气度与格局都不及君子,只能做些小事情。大智慧在小事情上难以全部体现出来,小聪明也难以解决大问题。

【原文】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就像对水和火的需要。水与火,我看见蹚水火而死的却没有看见践行仁而死的人。”

【解读】这句话很难理解,至今我还没有完全明白。此章的意思接近“好德如好色”的思想。

【原文】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追求仁德不必让着自己的老师。”

【解读】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西方圣哲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两句话那么地相似。说的其实都是坚持真理的问题,都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真的事情。只不过一个是从老师的口里说出,一个是从学生的口里说出的;一个说的是追求仁德的真,一个讲的是客观事物的真的问题罢了。

【原文】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坚持正义之道而不必拘泥于小信。”

【解读】如何辨别正道与小信取决于人的视野,没有大局意识无法分辨。

【原文】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地对待工作然后再谈薪水。”

【解读】用今天有些人的话说,对待工作要对得起那份薪水。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谈在几能否胜任工作,却先谈薪水几何,做人古今之别立现。

【原文】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教育学生不要分出等次级别。”

【解读】说的是孔子对教育的看法,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都有教育的权利。教师什么样的人都该教,对学生一律平等。

【原文】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追求和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划共同的事情。”

【解读】同道为朋,没有共同志向,难以想到一起,想不到一起自然也就无法共同谋划。能否共同谋划一件事,道是前提。《子罕第九》篇有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所言“道不同”就是“未可与适道”。《子张第十九》篇有曾子评论子张的话,“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其实说的就是曾子和子张就没有共同的志向,这两个人不是走在同一条人生道路上。

【原文】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能表示明白含义就足够了。”

【解读】孔子对语言的看法是能表示清楚明白含义就可以,注重的是实用内容而非形式的华丽。

【原文】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座位旁,孔子说:“这是座位”。所有的人都坐定后,孔子便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走后,子张问:“这就是和盲人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规矩。”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实践教学的典范,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孔子以自身的示范,告诉学生的相师之道。其实,很多做人的规矩都是身教的结果,而非言教的结果。孔子在这方面堪为世人楷模与典范,今日教育者应该深思之。钱学森之问,现实所缺的大师,其实缺的就是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这种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6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2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7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4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5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6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9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95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5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7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1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52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