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尽管安排在6月,可“烤”后的余烟袅袅,学校里铺天盖地的励志语录言犹在耳。
对考生、家长、学校来说,轧轧作响的考试后的“考试”现在开始让人剑拔弩张了。
对于一种制度而言,高考的时间固定在初夏由来已久。但制度又不过是人掌心的溜溜球,今天安排在6月,以前安排在7月,更早以前还被安排在8月,甚至是9月。
可能,那时温室效应还没有这样不明觉厉。
公元1057年,宋朝的礼部考试被安排在八月中旬,并且只设京城一处考点。
所以考生们就得像春节回家过团圆年的游子一样,从四面八方往那个考点奔。
因此,中国特色的“春运”应该逊色于绵延不绝的“考试运”。
苏轼与苏辙也赶到了京城,而且马不停蹄地随父亲去拜访韩琦、欧阳修等政坛大佬、文坛宿将。
当然,这两位来自眉山的年轻人的才华得到京城重量级人物的赏识。
但是礼部考试之前,苏辙患上了急性流感。依常理揣测,考前综合症是罪魁祸首。
眼看就要错过考期。宰相韩琦听到这个消息,遂进言宋仁宗赵祯:
“在今年参试的贡士当中,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我听说苏辙生病,不能如期应考,这样一来,苏氏兄弟就会有一个缺席,这可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果。我想展延考期,等苏辙病好了,礼部再举行考试。”
于是破天荒地,为了等待一位生病的贡士参加考试,礼部竟将考期推迟了二十天。
此后七十年,礼部考试的日期就由八月中旬改为九月上旬。
02
考试不能随意行事,应该公平严格,礼部考试更应做到万无一失,所以就一律糊名、誊卷。
遮蔽了贡士的姓名,考官从字迹就看不出谁是谁,从而可以避免任人唯亲。
是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读完苏东坡的卷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赏,本打算取为头名。
但又心存疑虑。因为他的门生曾巩也参加了本次的礼部考试,倘若这篇卷文在他名下,就会引起外界的作弊质疑。
于是为谨慎起见,欧阳修将章衡的卷文《春秋对义》取为第一名,将苏东坡的卷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取为第二名。
一念花开,一念花闭。都是想法惹的祸!
03
考试的机会不是年年都有的。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可有人因为自己一个做叔叔的,考不过侄子,耻居其下,竟拒不受敕,宁肯以后重考。
这个人是苏东坡的朋友章惇。当年他已考上进士,但状元章衡是他的侄子,他觉得愧怍不堪,惹不起但躲得起,索性连功名也不要了。
不知道他后来考的如何?
看来,考试拿文凭,人家真做得到举重若轻。
相传,在苏轼、苏辙去京城参加礼部考试前,有六位贡士不服气苏东坡的名声,想杀杀他的威风。
他们不是埋头苦读,在考场上与苏轼兄弟一决雌雄,而是剑走偏锋,玩邪的。
六个贡士请苏东坡吃酒。
古代文人的酒场也可以变学堂,筷子未动,酒令先行。这次他们的花样是要求每人列举历史故事,与桌上摆放的菜直接对应,所说即所得。
排序时,苏东坡被设计排在第七位,桌上却只有六道菜,摆明了,让他没菜可吃,没台阶可下。
他们决意要出苏东坡的丑。
——第一位贡士说“姜子牙渭水钓鱼”捧走了鲈鱼;
——第二位贡士说“秦叔宝长安卖马”捧走了马肉;
——第三位贡士说“苏子卿北海牧羊”捧走了羊肉;
——第四位贡士说“张翼德涿县杀猪”捧走了猪肉;
——第五位贡士说“关云长荆州刮骨”捧走了排骨;
——第六位贡士说“诸葛亮隆中种菜”捧走了青菜。
他们憋着坏,原以为苏东坡会一筹莫展,自动认输,不料苏东坡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秦始皇并吞六国!”
他把那六盆菜悉数收缴回来,放回原处,吆喝道:“恭请诸位兄台开怀畅饮,大快朵颐!”
看看我们今天苦逼的学习,再看看千年前的同类,高考真他么不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