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那么一点就够

        有些朋友说幸福应该如何,我对此有些不同的说法。 “应该”一词多少有点劝诫的主观口气。

        就拿这几句话来说吧!“你应该理解我在外面的劳碌奔波,所以你应该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你应该开心快乐,因为别人过得生活都不如咱”“你应该更加努力,要不然白费了我们一片苦心”,大概类似的生活情景,很是常见,却也总是硝烟弥漫。

        倘若将这几句话刨根究底一番,是不是有被“应该”绑架的滋味,是不是深有挣扎不脱的乏力感,是不是内含忿忿不平的隐隐怨恨。我以为这是对“自我”的过分强化,对生存法则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必然。纵使先进文明的象征意义取得过辉煌荣耀,但也否认不了至情至性的心灵渴望。如果什么鸡毛蒜皮,都得靠天平来衡量,那生活大多也是一团乱麻。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前不久某女博士谈到“不想结婚,是不想因此耽误自己的学业成就”,显然这将伦理等同于了价值实现的羁绊。以清除一切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或是抛弃伦理的累赘,来响应部分年轻人现实的呼求,而一切的依托皆自于“民主自由”概念的扭曲夸诞,进而造出了营养不良的抽象产品。果真如此,那谁都也难逃成为累赘的厄运了,想想都是一种忧惧的绝望。我们暂且不去理会截然相对的观点,即便是有理有据,振振有词。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借此沉思“三纲五常”,为何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呢?我们习惯把目光环顾四周,遥望未来,是不是一种过度依靠智识判断的利己主义呢?在不那么久远的记忆中,一家几口人,为了生活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在困难和坎坷中,相互扶持,相互担当,即便没有那几分智识,不善言辞说教,但生活却是甘甜滋润,散发了无尽趣味。

        那么“现实”就注定是过错吗?即便回味尘封的历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都是现实的抱负吗?

        有那么一段话让人颇有几分柳暗花明的畅快,大致是说“古人大多有家国情怀下的现实追求,也有精神圆满的修为意愿”。那么对照今日的状况,何尝不是彰显了真义啊!那么借此,是不是可以如下一种假设呢?此番文明的演变中,暗含着一种“真善”失衡后的变质,同时兼有“物质占有”观念的侵蚀。而其结果可能是逐步摆脱伦理的束缚,将命运寄托于现实物质的转变,所以当物质的占有不彻底时,人便就有用之不竭的动力,容不得停歇片刻,否则便会感觉生活百般无味,寂寥空虚之感接踵而来。

        所以仔细瞧上去,大多是一副消化不良的气象。有时,作文无不是有这种深彻的体会,为什么古人的抒发之情如此之多,世间万象,人鬼妖魔,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为之牵动肺腑,他们从容自如地将自己融化作自然的一部分,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好似跟自己心境一般,物我无别,物我得以相融。所以文章下的悲悯之心是无不显露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 每每体会于此,幸福之感由然而来,有那么多前人的默默承受,上下求索,才有了后世可观赏的绚丽多姿,熠熠华光。

        当不能有所求时,是不是还可以拾起生活过往的某个片段再度咀嚼,感受那般回味无穷的意蕴呢?即便你真的一无所有,穷破潦倒,生活也不会将你拒之门外,你尽管欣赏观玩,这便也是一种幸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