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被前男友约去做分手告白,前男友指着她从头到脚挑剔了个遍:“我觉得你胸太小了,眼睛也有点小,脸上还有雀斑……”。听着这些恶毒的话,身处38度烈日下的她,一下掉入冰窖,不但没有反驳,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见到我时,她刚从美容院割完双眼皮。
“我去,你怎么不问他是不是瞎?在一起之前他看不到你胸有多大吗?你一米七二、名校毕业、名企高薪、德艺双馨,轮得到他这么贬损你?”暂且不说感情已走到尽头,单说渣男的评价,明显偏颇,可要命是L还梨花带雨面布愁云,在渣男的评价中痛苦挣扎,明明是让人艳羡的姑娘,却低到尘埃中去了。
一、这就是典型的自尊出了问题!
心理学上将自尊定义为:基于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产生的自我价值感。通俗理解,自尊就是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L既不能向内接纳认可自己,面对侮辱,又不能向外捍卫人格。发展心理学认为家庭是培养自尊的沃土,追根溯源,回顾L的成长历程,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尊的萌芽来源于他人的评价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形成“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自我认知,如果,他人的评价是积极的,孩子对自己也会做出积极的判断,反之亦然。
L从小寄住在外婆家,堂姐是她整个童年时代的唯一玩伴,外婆总是会对L说:
“你要努力读书,考第一名,你妈妈才会回来看你…”
“外婆只要你有出息,辛苦一点都没关系,你要你堂姐一样,不要让人操心…”
“你堂姐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你这么内向,要多向她学习…”
殊不知,外婆就这样以爱之名,摧毁了L的自尊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对自我概念、自我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镜像自我”来构建的,即别人眼中的自己。对于儿童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照见自己的那面镜子,孩子的心智发育未成熟,分析和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当他被告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他会全盘吸收,同时,他会在别人的评价中逐渐定位自己。
L从外婆的评价性的话语中渐渐内化出一套对自己的评价:“我只有成绩好,妈妈才爱我”、“因为我,外婆才这么辛苦”、“我很差劲”……从而衍生出不安和防御,带来过度地自我关注。当外婆拿堂姐和她做比较时,她滋生出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为了迎合外婆的认同,她不得不幻想出一个外婆认同的自我出来,她假象出自己是完美、聪明、优秀的模样,但一和现实对照,她又被打回原形。于是,她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与真实的自我为敌,日渐生长出一个敏感、脆弱、傲慢的灵魂。
正如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在《自卑与超越》中说的:“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她日后的所有努力,不过是掩盖内心的自卑和缺失。她好不容易以外婆的标准修筑好的一道城墙,却在面对当前男友挑剔时轰然崩塌。当“自尊”变成“他尊”时,纠结和痛苦也随之而来了。
三、家庭:培养自尊的第一沃土
有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前车之鉴,当我们做父母后,是可以规避风险,不再让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的。
a.正确的夸赞
这几年,大家似乎都有共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多夸孩子。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一样会产生反效果。当家长把“真棒”、“好聪明”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时,并不会培养出一个高自尊的孩子,反而会把孩子带入自恋的坑。正确的表扬多用描述事实、细节、行为,而不是泛泛地夸奖。当孩子给你展示他的一幅作品时,你可以感受一下:
“宝贝真棒”
“这座房子的线条很流畅,色调搭配得也很合理,肯定是画画时用心了…”
后者是不是更能帮助孩子基于事实,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培养出自尊来呢?
b.有效的批评
童年里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自尊水平。而父母和环境的反馈,更是会牵动着他看待自己的目光,有效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出高自尊。
1)陈述事实
2)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4)传达期望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例子:孩子去商店偷了东西,深谙正面管教的妈妈这样批评:
Tom,你没经马丽太太的同意,拿了东西回家(陈述事实)。
你这样做会让马丽太太损失财产,她会很伤心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马丽太太一家都会没有收入,她们家的小宝宝会没钱买食物吃(给出批评的理由)
妈妈对于你的行为,很惭愧。(表达感受)
Tom是个好孩子,妈妈希望你以后能不再有这样的行为了(传达期望)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映照孩子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自我成长的缺失,好在一切尚不太晚,共同成长之路,随时可以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