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懂得延时满足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棉花糖,而有的孩子等不及,没有经受住考验。其实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大脑神经领域,大脑被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原始脑,又称爬行脑,是在爬行时代发育出来的大脑,负责处理一些应激反应。
第二层是基于爬行脑发育出来的哺乳脑,管控着人类的情绪反应。
第三层是人类经过几万年进化出来的新大脑皮层,也称皮质脑,负责我们的理性决策。
这三层大脑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不同的生存环境而进化来的。爬行时代为了生存,面对危险,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决策,要么逃跑,要么战斗,比如,鳄鱼。那么在哺乳动物时代,大脑进一步进化出情绪的反应,这个功能能更好的应对威胁,增加生存的机会,比如,老虎,狮子等动物在面对威胁时,通常会做出吼叫、呲牙、瞪眼等愤怒的表情,来吓退敌人。当我们人类不断的进化发展,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了,需要更加理性的处理问题了,在漫长的过程中进化出了新大脑皮层,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人类的所有决策都是和大脑的运作原理有着根本的原因,包括即时反馈与延时满足。
棉花糖实验的后续研究表明,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社会上发展的会更好一些。 2012 年,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等人重复棉花糖实验,得到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结论。
环境是影响“即时满足”能力的重要因素
基德通过实验前“植入信念”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孩子们“延时满足”的表现。他由此认为,这种能力大小很可能取决于家庭的影响。“延时满足”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因为兄弟姐妹的竞争,如果你不能快点把你面前糖吃掉,它很快会被抢走。
也有一些生活在父母责任心比较差的家庭,父母朝令夕改,喜怒无常,往往不能兑现他们的承诺,孩子会更倾向于“即时满足”,长大之后信奉的自然是“人情哪有真情在,赚得一块是一块”。相反,生活在富裕家庭或父母责任心比较强的环境中,孩子对自己东西的控制力很强,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强。
基德总结:孩子的“即时满足”习惯,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家庭环境缺乏信任感后的自我保护。
这不得不又印证的一句话“人是环境的产物”,让我想到了“阶级固化”的问题,为什么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阶级层级那么难以打破,中产阶级家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基本也是中产阶级,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能跨越阶层的限制。这就是赤裸裸的让人感到无力的现实。
这和大脑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是经过原始脑处理的,这个层级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会卡在这里过不去,比如,有些人有过这种体验,遇到突发的事情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想法,呆呆的楞在哪里。这就是你大脑的血液都跑向了原始脑,帮助它处理应激问题。小孩子想要某个东西,大人要是没有及时给他,他就会一直在那哭闹,用自己情绪的表达,来迫使大人来满足他的要求。就像老虎、狮子用狰狞的表情吓退敌人一样。这就是第二层哺乳脑的功能。那么,为什么小孩子不能用他的皮质脑来做出理性的决策呢?那是因为这种高级的反应是需要环境的配合和训练才能进化出来的。正如基德的实验结论“环境是影响即时满足能力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者李雪《总是不被满足的孩子,最容易被欺骗利用》一文中说:
人类包括动物确实有这个集体无意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比如农场主为了把发霉的草让羊吃掉,故意把草堆在栅栏外面,同时把栅栏的空隙留得大一点,羊努力一些,头就能钻过去。果然,羊群放着新鲜草不顾,争先恐后伸长脖子钻过栅栏把发霉的草吃光。
如果父母经常用这样的手段对待孩子,孩子就会被训练得如吃发霉草的羊一样的愚蠢,容易被利用。
比如,一些老板也会使用这种激励招数,画一张很大很诱人的饼,让员工过度付出,收入却很少。员工越付出,越觉得亏,但越亏,就会更付出,以期待有朝一日把大饼赚到手,如赌徒一样的心态,被人玩弄于掌心。
而那些幼时经常被及时满足的人,墙上的饼没有太大诱惑力,他们会理智的衡量付出与收益,有梦想有激情,但不会活在别人编织的梦幻泡沫中,骗财骗色的招数对这样长大的孩子更是没有用。
的确,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心理学家武志红也说过:未被满足的欲望是最强大的。
所以说,要想孩子能够有延迟满足的表现,首先,家长恰恰要做到及时的满足孩子的合理欲望,让他建立安全感,孩子对自己东西的控制力很强,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强。其次,家长要言而有信,情绪稳定,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让孩子对事情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期,这样他也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配合大人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有被重视的感觉,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