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其实是讲了作者三个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宏观推断的案例。
首先看作者怎么讲自己思路的形成:
这里提出的对宏观经济学的批评,跟我做学生时老师教的没有多大关系。我是基于离开母校四十多年自己的寻寻觅觅,对均衡概念、组织消散、体制组织、交易费用等的掌握有了新的体会,然后回头看自己当年所学的内容,认为不少地方需要更改。
具体怎么做呢?
四十多年来,找真实世界的例子做解释及验证的工作,我差不多天天做,提供了修改前人之见的基础。
我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有微、宏观二观之分,重点是能否解释世事。我也认为复杂的理论不管用,局限转变的调查是关键所在。局限可以简化,也需要简化,但不可以简化地与真实世界脱了节。
凡是牵涉到局限转变的分析,必定要从个人的选择出发,所以一律是价格理论的范畴。
这是方法论的一再重复了。那修改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虽云一士谔谔,但心领神会,自觉舒畅,有点稼轩说的“恨古人不见”之感。
用积极心理学的说法,这是心流了。
先看第一个案例吧,作者命名为“推断中国会走的路”:
一九八一年我肯定地推断中国会走向市场经济的路,条件是我观察到的、刚刚开始出现的局限转变会继续下去。
那是我写过的最详尽的关于局限转变的文章,以理论分析这转变的第三节长达二十一页。
令人好奇的是,没有提文章的名字:
见《张五常英语论文选》六二九至六五零页。
欲说还休啊!好奇心害死猫,有图有真相,看了就明白了:
作者最后提到此篇文章延迟了一年才发表,原因是众多朋友对此文章的评价不一;我读过之后还是非常认可巴泽尔的评价的:
鼓励我发表的是巴泽尔,他不同意我的推断,说是妙想天开,但他认为那写理论的第三节是天才之笔,半点瑕疵也看不到,不发表可惜。
确实如此啊!作者在此节,对自己方法论的解释比较简要:
简言之,我把广泛的交易费用一分为二:制度运作的费用与改革制度的费用。看清楚了这两项费用的相对转变大势,我推断中国会走向市场经济。这是比一般的宏观现象更为“宏观”的了。
也就是说他处理的不是某个宏观变量,也不是货币经济、或者财政政策这些宏观话题,而是整体的国运了。
那篇文章全文共60页,五节:
I. Introduction
II. The Odds Against a Capitalist Turn for China
III.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V. The Decling Cos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
V. Summary: Why Communism Fails
整体安排上,考虑到站在1980年代的时代视角的优越感,以及沟通对象更多是老外:
- 第一部分是科普,衬托出过往之愚昧与不足;
- 第二部分是承上启下,表明了反对力量很强大,那么带给读者的问题是,真的有可能改变么?
- 第三部分就是作者的“天才之笔”,在回答第二部分的问题之前,先讲述了一下理论框架 —— 确实值得精读、通读,一读再读。
- 所以,第四部分,按照第三部分的框架,看看是否有积极的变化,能促进转变 —— 从标题也能看出,作者认为是有积极变化的,因为有Declining Cost
- 最后第五部分是总结了。
那么,第三部分的核心框架,到底如何展开的呢?下一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