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语言,是“玩”,成年人的语言,才是“语言”。孩子比我们有趣多了,孩子喜欢愿意陪他们玩的成年人。
>> 孩子就是这样的,你交给他们的事,只要带着尊重和信任,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做,毫无保留。
>> “巨大意义”和“具体尘埃”,都是真相。
>> 重点来了,即使不是你的错,你也得解决这个问题。
>> 在《醒来的女性》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的人生无计划地绵延,下沉,就像一条宽松的旧裤子,可不管怎么宽松,你还是得穿上它。
>> 人不是“问题”,不是“产品”,而是具有神秘性、复杂性、不可知性的灵性个体。家庭教育也不是“行业”
>> 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面对养育是个“无底洞”。问题会层出不穷,解决了今天的“问题”,明天孩子还会有新的“问题”。而且孩子的问题会不断折射出背后的“我”的问题。
>> 成为一个好一点的人,还是可以努力的。起点是给自己种下一颗觉知的种子,并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
>> 儿童和成年人有什么不同呢?我总结了两个“核心矛盾”
矛盾一:想象世界vs.现实世界。矛盾二:用身体表达vs.用语言表达
>> 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成年人很难“回到”想象的世界里。
>> 所谓“想象的世界”,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玩”。而“现实的世界”,是“做事”,是逻辑和道理。
>> 记住:孩子的语言是“玩”。
>> 会不会玩、有没有想象力,其实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我们真正养育孩子的时间,往往还不到6000天。
>> 真正意义上的养育,需要我们面对人生最深的恐惧——对未来,对前途,对不确定,对求而不得。
>> 动物性,每个人都有。我们需要解决的,不是泯灭动物性——你也泯灭不了,而是学会透过动物性,看到后面的人性。人类,英文叫human being,动物不叫animal being,所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这个being。其实人性和动物性的核心属性是相反的。动物性要索取和占有;人性则有无限的能力给予且不计回报。动物性要赢;人性里面没有所谓输赢。动物性有领地,有限制;人性的本质,是无限性。动物性是我们的小我,我执;人性是大我,去执。我们做人的修行,就是透过我执,看到后面的真我,也就是透过动物性看到人性,看到how to be。
>> 养育,是每一个父母的自我突破和完成之旅。
>> 三个最重要,也是最难改的回路一是从“别处”到“当下”;二是从“匮乏”到“充盈”;三是从“逃离”到“入局”。
>>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大师,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明显。
>> 我们的未来什么样,是由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连接,进而呈现出来的。
>> 我们和“自己”的一种矛盾:用自己制造出来的“权威”来“管理”自己,用自己想象出来的“未来”来“吓唬”自己。
>> 而“正路”是:有觉察,到当下,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馈赠和充盈感。
>> 每一个生命,都有3件宝贝:觉察觉知,爱与慈悲,智慧。
>> 真相是,越想更快地解决和逃离,越逃不了,而且这种状态会持续地产生新的问题。
>> 我们越是想挣脱,反而被困得越紧。那怎么办?答案是,“反着来”。不是往外跑,而是转个念,“面对问题往里走”。
>> 要“解扣儿”,需要先回到“扣儿”上,顺着扣儿,才可能解开。
>> 第一点,察觉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允许自己做一个呼吸,提醒自己,先不着急逃跑。第二点,给自己一个短暂的停顿,做一个呼吸,几秒钟就够。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做不到也没关系。
>> 超级神器一:用好“三界”
第一界,是成年人的界,就是你和其他“面目可憎”的成年人组成的世界,喜欢讲逻辑,爱发火;第二界,是孩子的界,是当下的、美好的、充满想象力的,但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世界;第三界,是毛绒玩具的世界!
>> 这个第三界,可以帮你大忙:第一,孩子突然觉得有了靠山!第二,给孩子要说的话一个出口!第三,给很“差”的你一个台阶下!
>> 超级神器二:设置“特权”
>> 做父母的,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支持和扩大这个想象的世界。
>> 扫兴的父母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反而会加倍。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反而会消失。
>> 这里先给父母几个日常提醒:1.你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创造愉悦的环境;2.好的家庭,每天都应该有笑容和笑声;3.你现在做的一切,都会成为孩子长大以后记忆的一部分;4.在成长经历中,你最喜欢的成年人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个人,总是对你“无条件接纳”?如果有,向他(她)学习;如果没有,就自己学会;5.每次在和孩子说话或者做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我这样说或这样做,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开始行动。
>> 我们就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个方法,从根上破除“扫兴父母”的魔咒了。但是,这几个方法看上去都——“大逆不道”。一、不提要求,而给力量
>> 二、永远和孩子站一边
>> 作为孩子最后的港湾,永远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提醒自己永远和孩子站一边。
>> 具体、友好、有帮助。这三条原则的底层假设,就是你要和接收反馈的人站在一边,共同面对“问题”。
>> 要面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眼前这个“孩子”。
>> 孩子不是问题,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 三、讲道理就是欺负孩子
>> 孩子的语言是玩,是参与。
>> 四、快乐从“打破规则”而来
>> 我们都知道规则很重要,但真正理解和遵守规则,是从允许孩子打破规则开始的。
>> 允许孩子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打破一些小规则,这对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都是有益处的。
>> 做到以上4点——不提要求、不讲道理、站在同一边、巧用游戏力,
>> 而只有当一个人的底层被接纳、有自信的时候,他才会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别人针对其行为层面的反馈,并做出改进。所以,“接纳”和“给反馈”、“改变行为”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 一起玩是及早结束“战斗”的有效方式。
>> 在情绪还没被疏导的情况下,孩子是不可能调动理性去解决问题的。
>> 我们的角色是支持孩子们去做他们觉得有趣的事,而不是让他们跟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做我们眼中“性价比最优”的事。这就是她平常一直在给家长们反复说的:得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 一开始孩子们也许需要外力帮他们度过情绪的难关,多练习之后,他们就能内化并尝试自己帮助自己。
>> 什么是成功,并分享了3个关键元素:第一是Smarts,就是学习能力;第二是Purpose,就是人生方向和使命感;第三是Agency,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 7个能力:整理生活的能力,面对未知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非暴力沟通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认知金钱的能力,面对自我的能力
>> 这个能力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做家务的能力,第二是安排时间的能力。
>> 研究发现,孩子参与家务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主性和自信心。
>> 如何培养呢?首先,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家务是每个人要做的一部分。其次,讲清楚“有些事,不喜欢也得做”。最后,行之有效的方法。
>> 排班的过程,相当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其中有以下几层意义。1.让所有看不见的家务活都“看得见”。 2.有机会讨论什么是“公平”。3.“可视化”的教育过程。
>> 形成了做家务的习惯和方法之后,其实就可以平移到时间管理上了,也是有以下三步:第一,感知时间。第二,记录时间。 第三,管理时间。
>> 我和孩子们总结了快速适应未知环境的三个核心能力。第一,做饭的能力。
第二,整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第三,寻求帮助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 第一,专注力。专注力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底层能力。第二,把学到的理论放在实践当中验证的能力。第三,教别人的能力。第四,质疑的能力。
>> 第一,非暴力沟通的起点,其实是自我意识,即从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开始。 第二,倾听他人的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底层的情感。第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使用“我”开头的语句,而不是使用“你”开头的语句。 第四,提出建议:我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可以怎么做。
>> 原则1:经常给孩子机会跟你谈判,你扮演一个相对难缠的角色。原则2:合理刁难之后让他赢。让他有赢的体验,有足够好的角度去重新看这个问题。
>> 我秉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不哭穷。 第二,教孩子理解金钱。
第三,提早说清楚,我的钱与你没关系。
因为“穷”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个金融概念,而是一种不配得到感,
>> 支持孩子的5个简单抓手:
1.什么是长大了?能照顾自己就是长大了。如果你6岁能做到,6岁就长大了;如果你30岁都做不到,那么30岁也还没长大。
2.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3.在公共场所,或者在别人家做客,你去的时候是什么样,走的时候就要恢复成什么样。
4.什么是自己的?自己学会了的东西、理解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
5.想当老大?做到先人后己,才有可能当老大。
>> 观点1 是不是学得越多,赚钱就越多
>> 在工作里,我们都是在做一个一个的项目,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体系。我们在学校里做的,和真实世界是一样的。
>> 观点2 什么是未来需要的“核心技能”
>> “核心技能”只有3个:共情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
>> 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其实反映的都是成年人社会的问题。
>> 教师通常有5个角色——学习设计者、引导者、教练、团队协作者、倡导者。这几个角色背后,是底层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执行力。
>> 观点3 终身学习不能减少不平等,可能还会加剧不平等
>> 真相1 做妈妈是天下最难的工作。
真相2 孩子可以折射出最丑陋的自己。
真相3 其实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眼前
>> 对没准备好这件事,出路是放下对自己的评判。做妈妈是世间最高阶的事,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有灵性的人!所以,不仅你没准备好,别人也没准备好。而且,你永远不会准备好。我们说终身学习,做父母才是终极的终身学习,因为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挑战、新的情况出现。一方面做父母是一生的修炼,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每个当下实时应对,不停地提醒自己看到孩子,不停地内观、反思、调整。
>> 学习,最底层的能力是专注。
>> “没有什么是偶然的(There are no accidents)”。生活中的所有,都不是偶然。一切的发生,都有缘由。
>> 你不可能什么都有,什么都要,这些“挑战”让我们退一步,看见到底什么对我们是真正重要的。
>> 在自己内在的土壤里生长、连接,重获安全感,重新发现自己、接纳自己,走上有觉知的养育之路。
>> 时间和能量都不够,怎么陪伴孩子?
>> 第一,照顾好自己。第二,不要用宏观叙事去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 不要觉得养育孩子,一定要不断地去“做”,事实上很多时候是“不做”。要意识到,“不做”,有时候也是一种“做”。
>> 要多和孩子“无意义地待在一起”
>> 生活并没有什么“终极”出路。不断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 如何“从小问题出发”?
第一步,深呼吸。第二步,解下那根“红绳子”。
>> 生活的智慧,其实就是让生活的一地鸡毛,变成七彩的鸡毛而已。
>> 状态不好,没耐心怎么办?
第一步,意识到自己现在状态不好。第二步,意识到自己可以调整。
>> 人改变不了别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深呼吸,拥抱一下自己,
>> 什么是修复?修复是回到断开连接前的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认它对另一个人的影响。
>> 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伯恩(Ronald Fairbairn)说: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上帝统治的世界中成为罪人,比生活在魔鬼统治的世界中更好。换句话说,孩子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因为这至少可以让他们坚持认为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世界是安全和美好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我的问题,我让坏事发生。”
>> 如何修复?第一步,自我修复。在你获得某种内在的品质之前,你不能向别人提供同情或理解。自我修复意味着将你的身份、你的行为、你所做的事情分开。告诉自己两件事是同时成立的:我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感到自豪,我的行为并不能定义我。这样我们就既承认了问题,又有了改变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