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第三辑第二节《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要明晰阅读的目的。聂震宁《阅读的艺术》认为人的阅读有四大目的: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身,读以致乐——由实用功利到精神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渐臻佳境。
其次,自如地阅读还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识别和分辨不同文字的能力,二是要有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三是要确立文字与发音的对应关系。由识字到理解,需要学习锻炼。
第三,阅读理解有三个过程:第一,从句中提取要义;第二,联系要义;第三,针对文本内容创建某种更系统的要义,也就是情境模型。
要熟练的提取要义,联系要义,并建立相应的情境模型,广泛的阅读对于阅读理解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影响阅读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人对待阅读的态度。态度可以分为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三类。阅读态度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它取决于阅读看起来是否有益,是否令人兴奋,是否令人感兴趣,正面的阅读体验容易催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兴趣入手,以有吸力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是动机。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指出,选择的动机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是成本和价值,二是人的期望值大小。如果读者认为阅读能获得高价值,但获得这种价值的可能性很低,他就不会产生阅读的动机。
三是自我概念。一是概括自身行为模式的倾向,二是描述自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我们认同自己“读者”这个身份的时候,阅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阅读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所读的书都是相通的,在一本书中,往往会遇到另一本书。今天晚上在樊登书店消磨了大半晚上,不经意间发现了常老师提到的威尔·施瓦尔贝写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是一位母亲在生命的尽头与儿子共享的书的世界,很快便吸引我沉浸其中。像余秋雨在推荐序里说的:“这本书揭示了人类的一项重大秘密: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
如果不是在常老师的介绍中知道这本书,今晚,我大概是不会注意到它的。阅读,就是一次次神奇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