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辛弃疾,我便会想起另外一个名字—霍去病,弃疾与去病是一个意思嘛。
此二人皆是少年英雄,英勇善战,命运却截然不同。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战功赫赫,封狼居胥,官拜大司马、骠骑将军,17岁封冠军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侯爵。可惜天不假年,霍将军长期劳累加上喝了被污染过的水(可恶的匈奴人把病死的牛羊等埋在水源区),以致于他24岁就一病不起。匈奴人对他是怕的要死,恨得要命。
提及辛弃疾,不得不提的另一个人物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自小学习骑射、刀枪,天生神力,武艺高强。岳飞20岁投身军戎,后来创立了了名传千古的岳家军,其律己宽人,赏罚分明,战功无数,功勋卓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1127年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1142年宋高宗为了议和下令赐死岳飞。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
1140年5月下旬在鄂州已整训三年的岳家军于顺昌之战中打败金军,当岳飞在战场厮杀正酣时,辛弃疾呱呱坠地。
辛弃疾,生于公元后1140年。21岁时便聚众起义,听到革命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他便率领50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擒拿。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其实,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等待机会与金人决一死战。辛弃疾少年归宋,这些从北方沦陷区南归的人,有个特殊的称谓——归正人。而且这一称呼是宋朝右丞相史浩首先提出来的一种蔑称。由此,我们大概知道,归正人是比较难被予以重任的。
辛弃疾当然是主战派,他从小就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可是南宋朝廷不这样想呀。宋金相安无事多好呀,何必再起兵戈,打起仗来没完没了的,金兵个个骁勇善战,万一他们打到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来,那就完蛋了。主和派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怯懦与畏缩,另一方面又担心被主战派的人抢了功劳,自己的权力会流失掉。因此,他们会费尽心思排挤打压主战派人士。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就看的很透彻:“自古未有权臣当道,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虽然宋高宗赵构,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都很欣赏他,但就是不派他去收复失地、抗金报国,倒是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重要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在职位上干得很出色,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岳飞一样率军挺进中原,把金兵打的溃不成军,建立自己的雄功伟业。岁月流驰、渐感无奈、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由于他豪迈倔强的性格以及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很难在官场上风生水起。
1181年春,42岁的他在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闲居在家。此后20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过着归隐的生活。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又有人谏言攻击他,结果就是他又被降级。算了,我也老了,朝廷也别封官给我了,辞官不就总可以吧。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位驰骋沙场的悍将,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中之龙。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他的许多词主要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在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中,常常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在欣赏稼轩的词作时,可以和陆游、苏轼的诗词比较一下,你就能发现他们共性与个性。
最后以一首稼轩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收尾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