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在此篇文章中的“意义”并非是我们通常通常有关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关于“意义”我们可以定义为:理解之可能性。如果可以理解,那我们就说其是有意义的;如果不能被我们所理解,则是没有意义。
本篇所说意义是指信息的可理解性,信息的意义或者说信息的可理解性来自哪里?是来自信息本身?还是来自理解信息的人?
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就好比是问唱片里的音乐到底是在唱片那一道道沟槽里,还是在播放唱片的唱片机里?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唱片机本身就包含无限多种可能的音乐,而唱片只是指定了播放在唱片机中无限多中的一首,而此时的唱片只是一种触发器的作用,而本身的音乐是在唱片机当中的。一张唱片是否包含了音乐的所有信息?
当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比如“现在在下雨”。这一陈述无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作为中国人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都是可理解的。但是这句话的意义是在其本身?还是在阅读它的人?首先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包括全部的信息,它的可理解性在于人会中文,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来没有接触过中文,他是不能理解这样一句话的。因此这样的一句话可理解性非常低,因为包含的信息太少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如果要成为完整的信息,那么至少要附带中文的完整用法。已经学习了中文的人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解机制,“现在在下雨”这几个字就相当于触发器,触发大脑直接搜索每个符号所对应的意义,因此大脑就像是预先存储了无限多音乐的唱片机,而这段文字只相当于一个“开始按钮”。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段信息的意义并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理解信息的人呢?
由此推理出关于知识的结论或许会很古怪,传播知识的文字如果意义在人,那么知识岂不是本来就已经人的大脑中,书本只是触发器,何来创新一说?这是一个矛盾的逻辑,我们都知道未知的知识不可能预先就存储在脑海里的,是需要人们去发现求索的。
DNA包含完整的遗传信息,但是信息是否包含了完整?完整的遗传信息也不一定完整,DNA是遗传型,所对应的生物体就是表现型。而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对应并不是像乐谱音符和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那样一一对应。DNA的遗传型和表现型是“异常同构”的。我们无法找到某一段DNA片段就是控制鼻子的形貌,而另一端则控制眼睛的形貌。其背后的机制实在过于复杂,目前我们知道这些DNA片段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影响。DNA翻译成不同氨基酸,氨基酸又组成不同的蛋白质,千百万种化学过程才组成了生物体,那DNA本身是否就是一个触发器,一旦遇到合适的化学环境(细胞内)就开始复制,因为我们知道一条DNA链在太空里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DNA的意义在哪?在四种碱基配对的序列上?还是在所处的化学环境里?或者在表现型里?
外国人真的无法理解“现在在下雨”这段信息吗?
如果他花很长时间学习了中文便可以理解。同样的如果外星人看到这段信息应该也可以理解其意义,只不过比地球人会多花费亿万年光景。假如外星人真的收到了旅行者号上巴赫的唱片是否也会完全理解其意义呢?如此说来信息本身还是有固有意义,这是时间长短问题,信息越完整,理解越容易。巴赫的唱片如果附带人类文明史信息,音乐史信息,这将大大缩短外星人理解其意义的时间。
以上所有例子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唱片不是,文字不是,DNA也不是,但是唱片机,大脑还是化学环境只是提供了附加信息使得信息更加完整,固有意义还是在信息本身。
我们理解“现在在下雨”这一信息,需要大脑搜索出无穷的数据作为基础,而这些数据也是基于更基础的数据。由此溯源,大脑中肯定有一种最最基础的理解机制,这是先天的并不是后天习得,而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一直追寻得“智能”的起源。智能喜欢模式,不喜欢混乱。作为智人永远在追求规律和统一性。我们是否能这样定义智能:与我们有着相似的理解模式。按照这样的定义,如果外星人也有“智能”的话,应该也还是会理解巴赫唱片的完整意义。“现在在下雨”对这些符号意义所达成的共识我们称之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就论述了这种共识,这种语言可以用来交流框架信息和外部信息,我们在同一语言框架上对于这段信息理解也是相同的。如果所有的智能生物都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对这些触发信号作出反应,就会有普遍性,即如果智能是自然的,那么意义就是固有的。
如果我们承认有智能的表现是对一段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这似乎是一种“地球沙文主义”或者“地球中心主义”。
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是否都会有普遍性?若要恢复一条信息,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它所处的环境?
外星人获得了一个DNA分子,或许可以创造出它复制所需的化学环境,但是如果外星人仅仅只是收到了ATCG这样抽象的符号呢!那么事情或许就会不一样,创造出生物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无法知道科学的边界在哪?至少现在即使有完整的遗传信息,我们也无法将遗传型恢复成表现型。信息的表达是极其需要外在的环境因素。
这种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也值得期待。我的观点是:信息的意义不仅仅再起本身,也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并不在人类所共有的理解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