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菜鸟杜拉拉到《花千骨》中赵丽颖,再到《欢乐颂》中的曲筱绡,安迪。大家都喜欢主角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对这种“无法完成的任务”望而却步,可能是因为不在职责范围,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也可能是工程浩大,不在能力范围之内,总之看起来“不切实际”,但生活中又会经常遇到,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我们并不能时刻游刃有余,应付自如。调查显示,25.1%的人表示经常遇到,64.9%的人可能偶尔遇到。遇到“不可能完成任务”首要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其次可能是分配任务者强人所难,不在职责范围或缺乏信心排到了第三。当然,其他还有些个人原因,比如个人懒散,客户严苛等等。
由此可见,“不可能完成任务”得加引号,是真的不能完成,还是没有找到解决方法,还是自己内心畏难情绪在作祟。
我们可以把任务氛围“看似无法完成”和“确实无法完成”两种,来讨论解决办法!
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用任务分解各个击破
有时候觉得任务完成不了,可能是因为没有把目标具体化,不够详细,或者是内心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内心加大了难度。化繁为简,也许让我们看的更加清楚。
就比如,很多人参加过高考,高考数学125,难吗?对于很多人觉得挺难的。那我们换个角度看下,十个选择题一般就最后两个难一点,第九题难度一般,第十题没几个人会。五个填空题,也是只有一个是比较难的,可能需要掌握知识比较灵活。后面的大题,最后第二个,有点难度,最后一个大题第一,二问不怎么难,最后一问很难。其他基本就只要认真复习,听课了,仔细一点,都能得分。
选择题,填空题都是五分,大题12分,就给你假设最难的选择填空题你都不做,丢掉10分,最后难的大题只做简单的那部分,倒数第二大题可以得6分,最后一个大题也可以得6分,也能考128。数学高考120真的难吗?好像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细分下来,形成可量化的步骤,再把每天任务细分到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就能达到要求,不会觉得那么难。
如果是长期的,那就需要完成一个小目标留给自己设置奖励,让自己看到成果,后面慢慢就接近最后结果了!
细分以后就是执行,操作具体事项,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就像大象,把它进行梳理和分解就变得简单了!
确实“无法完成”的任务明确“我能做什么”
生活中,因为沟通交流,或者环境需要,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别人交给我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管理身边的朋友了。管理不是发号施令,而是通过沟通,让对方明白你能力范围内“能做什么”,这样别人对你预期就会比较合理化。
对于我们能做的,我们可以尽力完成,超出预期,尽最大努力做好。无法完成的,更需要尽快说清楚,不耽误彼此的时间。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人,注意力分散,很有可能因为一两件事情完成的比较出色对我们产生了过高的预期,以至于把难度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任务交过来。如果硬着头皮接受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完成任务不等于负了责。
所以跟对方沟通,不是说我这项任务完成不了,而是告诉他凭借一己之力很难达到他想要的效果。相比而言,对方更在意整体损失,这时,提出你的解决方案供他参考,包括,更适合的人,更合理的时间节点,或者哪些额外配合,以及你能做那些事来贡献一份力量。
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方式会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还好有可能得到更多机会。你仅没有推迟工作,还从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机会。
常常给自己设置“无法完成的任务”就不会再害怕“无法完成”
心理学表明,总是向前看,盯着目标的是完成任务可能性更大。相反,那些只盯着目前已经完成了多少的人,很容易懈怠。
扎克伯格一次演讲中建议,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有完成更重要任务的计划。Facebook这家社交网站,吧全人类连接在一起。公司以及他本人所有行为,都是在这个大目标指引之下。
他每年都会都会给自己定目标:2012年,每天都亲手写代码;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公司以外的人;2014每天写一封感谢信;2015年,每两周付一本书;2016年跑365英里,等等。
他的每一个目标都以大目标一致,了解多元文化,了解不同人思想最终建立广泛,便捷的社交网站。
任务分解也能检验目标是否合理,不能分解是在告诉你,他不太现实,必须调整。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才能把不切实际的理想变成可具体操作的步骤和明确的方向。
就像007,坚持七年写336篇文章好像很难,但是把它细分,一个月月四篇,7/14/21/28,一年48篇,七年就是336篇。就好像变得简单轻松很多。
很多的看似“不可能”,是因为挑战了我们的舒适区,自我要求也不高,总喜欢做“容易造成的工作”,提成空间不大。恰当的调战不可能,更有利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长更快,在生活中走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