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冬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在日文汉字中写为:饂饨),又作乌龙,是一种日本面食。是以小麦为原料制造的,在粗细和长度方面有特别的规定。
乌冬面在日本有很多种类,有秋田的稻庭乌冬面、群马的水泽乌冬面、埼玉的加须乌冬面等。
乌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与日本的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
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口感偏软,再配上精心调制的汤料,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面食。是将盐和水混入面粉中制作成的白色较粗(直径4毫米~6毫米)的面条。冬天加入热汤、夏天则放凉食用。凉乌冬面可以蘸被叫做“面佐料汁”的浓料汁食用。
最经典的日本乌冬面做法,离不了牛肉和高汤,面条滑软,酱汤浓郁,所以去日本,一定要尝一碗香川县的牛肉乌冬面。
乌冬面反式脂肪酸为零、并且含有很多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
通过配合不同的佐料、汤料、调味料可以尝到各种不同的口味。有的时候也会在面上加上裙带菜、蔬菜天妇罗、小葱一起食用。在日本老少咸宜,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吃饭,乌冬都是一种很常见的食品。
乌冬面起源
一般认为,乌冬面是中世纪时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最初并不是被面,而是包着蜜的一种甜品。
“饂饨”是日本人自己造的字,最初写作“混沌”。最早出现在平安末期的《江家次第》一书上,但18世纪江户时代的伊势贞丈在《贞丈杂记》中认为当时应该是一种面粉做的有馅的团子状食品,其卷六云:“馄饨又云温饨,用小麦粉作如团子也,中裹馅儿,煮物也。云混沌者,言团团翻转而无边无端之谓也。因圆形无端之故,以混沌之词名也。因是食物,故改三水旁为食字旁。因热煮而食,故加温字而云饂饨也……(我总觉得你在说馄饨!)今世云饂饨者,切面也,非古之馄饨。”
江户时代相距当年的平安时代末期,也有600多年的阻隔,他的推断也许言之有据,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伊势贞丈认为饂饨就是“切麦”,也就是“切面”,它的源头在中国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汉朝)的“水引饼”。
饂饨大概是在室町时代末期的16世纪定型,当初与索面(或写作素面)一起构成了日本面条的两大基本形式:“饂饨”也就是现在翻译为“乌冬面”的,是一种较粗的面条,与索面(素面)主要用作冷食不同,它通常用作热汤面,开始大概多由僧人自中国传来,范围也多在寺院,以后逐渐走向一般社会。根据香川县的口头传说,乌冬面由弘法大师空海从唐朝带回去的,因为濑户内海雨水稀少,很难种米而传授给讃岐人。
乌冬面在日本的普及大概是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有两个原因:一是都市饮食业的发达,另外是酱油的普及。江户时代各种食摊的繁荣,大大推进了乌冬面的普及,以后又从都市推广到乡村,成了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之一。
汤料特色
乌冬面的汤料在中国人看来只是酱油汤,其实里面有所谓的“出汁”,即由海产品熬制的高汤,但一般并无油水,其形式多为“狐饂饨”,即在面条上放上一个较大的油豆腐(形状和滋味和中国的油豆腐有些不同),因其颜色像狐狸的毛色,故有此名,此外再撒上一把葱花,就成了。放在面上的这一块呈扁平状的油豆腐,制法也与中国很不同,豆腐油炸之后,却要将其放入开水中将油气煮尽,然后沥干水分,放入糖、酱油、海鲜汤慢慢煮至入味,因此面汤上几乎没有油星。
评价:将乌冬面慢慢咀嚼,舌齿间是软糖般柔软的质感。不同于拉面的口感劲道与弹性,乌冬面更加滑爽,有咬劲(我知道你们肯定想歪了...)
注:我还是喜欢我的豌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