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元旦相比新春,后者明显更能代表新的一年,是以对于元旦的印象几乎了了。
小的的时候,还对于元旦有所期待,因为它与清明端午中秋一样代表着三天假期。
长大一点,对于元旦又有了期待,因为有着跨年的意义在。也知道原来元旦很多地方有着敲钟的习惯,几年过去,苏州寒山寺,西安大慈恩寺和北京雍和宫等很多地方的钟声在脑中留下了印记。
零点到来之时,僧人们荡起大大的钟,古钟颤动,空灵之声响起,就像一层层的看不见的波纹荡出,将所有事物上的尘埃镇除,新的一切,就这样出现了。
小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觉得时间对于当时的你我来说,没有什么紧要;长大以后越来越重视元旦,大概是我们察觉到了时间的价值。
于是,前一刻和后一刻,一个你,处在截然不同的两个维度之中。
元旦的意义,在微博和朋友圈的轰炸下,不断的加大。有人去苏格兰举着火把过年。有人去日本听着神社钟声过年。有人开始缅怀旧年,憧憬新年。有人忙于群发各式各样的拜年信息。仿佛元旦不做出点什么给别人看,自己就没有进入新年。
人们生活在五光十色之中,被驱使着,被追赶着。用忙碌充斥自己,用疲倦折磨自己,用冷漠伪装自己,甚至逼迫自己同化。
其实元旦,没必要这么复杂。
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不用怀旧,也无需总结。在曲笔之前,看看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曲笔;在追忆之前,看看公众号遮天蔽日的追忆。想想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千篇一律的表达?
西晋时误入山洞看两小儿下棋的樵夫王质,洞中一瞬,外界百年。孤独的他,看着百年后的村庄,不知时间因何而去,也不知如何自处。王质一时间过了数百个元旦,他没有发朋友圈,也没有发推文,那么他是不是他自己呢?
元旦?不过原淡而已。
在这个时代,无人能与时间做朋友。
如若有来生,愿做一只猫,只想在冬日午后清冷的日光中,卧看山海变迁。所谓熙攘,香客信徒,不过尔尔,哪比得上一场舒舒服服的日光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