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一个哲学问题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三个字曾让诗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神学家、政治家等聪明人绞尽脑汁。这三个字就是:“我是谁?”从古希腊警句“了解你自己”到现代摇滚名曲“你是谁?”,不同领域的思想家们都探讨过身份一致性这个复杂问题。

身份一致性观念的特质之一在于,“我是谁”中真正讨论的“谁”是那个时间段的“谁”?是今天的自己,还是五年前或五十年后的自己?而“我是谁”的“是”指的是什么时间段的“是”呢?是这周的状态、今天的状态、这个小时的状态,还是只有此时此刻?

另外一个难点是,我们的身份由哪些部分组成才是真正的“我”?是肉体、思想和情感,还是实际行动?这些抽象的逻辑问题如一滩混浊的水,让我们难以把握解决问题的船舵。

普鲁塔克提出的“船的故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份一致性的复杂性。忒修斯是传说中创立雅典的王子,他单枪匹马屠杀了人身牛头怪物弥诺陶洛斯,然后乘船返家。为了纪念他的壮举,雅典人不辞辛劳地维护着他的船,并每年用他的船重新完成他的航行。只要船的一部分损坏,雅典人就会用同样的材料做出一块相同的部分来替换它。最终,船上没有一块原始的部分了。

普鲁塔克认为,忒修斯的这艘船是身份一致性难题的一个例子。如果一件东西的每个部分都被替换了,那么它怎么能还是同一件东西呢?假设有两艘船:船A是忒修斯停泊在雅典的那艘,船B是一千年后由雅典人航行的那艘。那么,船A等于船B吗?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忒修斯的船只有这一艘,即使船A与船B已经完全没有相同的部分,但它们具有数目上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它们是唯一且相同的。所以,船A等于船B。

然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说,忒修斯可从来没在船B上待过,而恰恰是他在某一艘船上待过,才使得那一艘船弥足珍贵。即使两艘船具有数目的同一性,它们却不具有性质上的同一性。所以,船A不等于船B。

让我们再想象一个问题:如果每当船上一块旧的部分被替换下来,都有人把它们全部收集起来,然后重新用它们造出原来的那艘船呢?这样当这艘船完工的时候,毫无疑问,将存在两艘实体的船:一艘停泊在雅典的海岸,另一艘在某个人的后院。两艘船都可以号称“忒修斯的船”,但只有一艘能够是真正的那艘。

这个船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份一致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像忒修斯的船一样,我们的身份也由一些在不断变化的部分组成:肉体、心灵、情感、身体状况和怪癖等。它们不断发生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不变的,我们依然是那个人。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像古代哲学家一样深入探索哲学悖论的海洋。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回答得更简单明了:“我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在伟大的航行中驾驶着一艘伟大的船。”这也算是一个答案。

总之,“我是谁”这个问题涉及到身份一致性的复杂特质,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身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变的,但又在不断地变化。就像忒修斯的船一样,我们需要谨慎地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