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铁蹄横行,山河变色。战场上,中华勇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敌后方,文化界人士用手中的笔,开创了一个不拿枪的文化救亡战场!
文化是民族之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烧起的战火迅速蔓延。古都北平沦陷、文化中心上海沦陷、南中国重要城市武汉和广州夜相继沦陷。形势愈发恶劣,此时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以山水闻名的小城桂林,转眼成为了文化人聚集的中心,获得了大后方抗日“文化城”的盛誉。 桂林成为“抗日文化城”之后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36年,桂林市人口为7万左右。1938年增加至12万,1942年增加至31万,1944年,增加到了50万。人口的剧增,各类工厂和机关的迁入,给桂林抗日文化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条件,桂林,成了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
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中共中央南方局先后通过派出机构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桂林地区统战工作委员会领导和推动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这6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桂林这块文化阵地,她对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桂林成为抗日“文化城”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