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看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真的很好,通过一个个文物,讲述其背后的故事,阐述中华文明内在的精神内核。我们站在那里,看着千年的古物,瞻仰这些熠熠生辉的伟大和绚丽,仿佛跨越时空,与先人对话,聆听古训,感受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充沛的感情。
我们生于这个时代,已经习惯了耳边听着“创新”、“开辟”这些词汇,但是“继往”方谈“开来”。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才知道,我们将去往何处。曾经和友人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定义我们自己是谁?是这身骨血吗?我残缺了一只手,我还能证明我是我,我残缺了我所有的身体外部,是不是还能证明我是我?到底什么是“我”的核心,似乎心脏和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如果我的心脏被移植了别人的心脏,但我依然是我,我的大脑被移植了别人的大脑呢?更甚一步,如果我的躯体被穿越了别人的灵魂,只能说,我不是我了,我穿越到了别人身上,只有通过回忆证明是我。关键在于哪里?在于记忆。我们自己所有的经历与留存下来的记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所有这些记忆证明了我是谁,知道了我是谁,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该往哪里去。所有这些历史的印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个民族,她经历了怎么样辉煌与坎坷,她为何变为今天的模样,以及该向何处走去。这就是历史的意义。
因为这样的情怀,最近又去了一次上海博物馆。之前在南京夫子庙,看到了整个教育的从古至今,演化的印记,当时就在想就产生了一个疑惑,我们的文字,汉字,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长成了如今的模样,我们以今天对文字的认知能看懂到多古远的书信。去了上海博物馆看了古代书法展览馆,从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才知道,从秦朝书同文的隶书开始,文字就已经是今天的模样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文字的传承即可窥见其一隅。
梁家辉说,他在故宫想象着,古代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着自己的家。我也在想着,这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一字一句,我们与千年前的先祖们用同样的文字在抒怀、在表志,这岂能不让人激动,因为,我们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传承,都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