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缘份使然,与雨雪霏在好报写作群里相遇并结对,很快关注了她并喜欢了她的文章《既见君子,云何不喜》。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介绍了作者“常放于触手可及之处,反复读之,每次皆有所得”的一本书《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
全文短小精干,脉络清楚。
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主观上对书的喜爱之情。
之后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本书与其它诗选诗集的不同之处,以及著者选诗、选人的写作背景。
在第三段中突出重点,介绍了自己对书中感悟和共鸣最深之处,并列举了自己喜欢的诗句“雨雪霏霏”,“桃之夭夭”,我们也知道了作者笔名的由来,可见她对这本书和这两句诗的喜爱。对“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等句,作者更总结说“更多的词语似乎都不及这十六字能将我们的哀乐说清”。作者把《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和文化的影响比作西方的《圣经》。
作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还因为它不仅谈诗,还谈写诗之人,我想她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也有频频“既见君子”之喜。她在文章最后强调说,“诗歌背后的那些人,他们深邃的灵魂曾和我们一样在人世跌宕,并用他们的文字感动着千百年后的人们。”并用一句“诗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为文章精彩作结,意蕴深远。
当然看文章,也能读出雨雪霏的文化底蕴,这篇短文颇见功力;还有行文不张扬的掷地有声,也见其英华内敛之人品。
喜欢雨雪霏。
我喜欢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了它后,我也有欲见君子之心,又看了一下百度百科对《既见君子》一书的详细介绍,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既见君子》与其说是一本评论古典诗歌的集子,不如说是一次自己找路的尝试,一次对于自己的审视和观望。通过谈论那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确认自己最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找到自己的路径,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在书的后记中《既见君子》作者张定浩这样写道“这本小书,本就是一条涓滴意念汇成的小河,在它的尽头,是未知的海洋。”这多么符合我们这群人此时的心境,不管是读书还是写字,“既见君子,云何不喜。”“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感谢雨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