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悟恩居士图|源自网络
今天讲讲短篇小说的场景设置与切换的问题。
前面讲过,按照期刊的3500-4000字的篇幅,大概可以分5-7自然段,为了不让读者在阅读时觉得无聊,也为了让小说看起来不会太单薄,建议每个自然段换一个场景——想像成电影,那就是5-7个场景的切换。
至于把场景设置在哪里,按我的经验,可以依照以下几个原则来设计:
1.人物个性、爱好
如主人公是艺术家,那么,书店,画廊以及一些有格调的场所,就很符合他的身份,他在这里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令人信服的。
2.气氛渲染
纯粹是为了渲染气氛的,如《向日葵,忘了时间的钟》里的最后尾声,男主就是到了女主口中说的向日葵田,向日葵象征着乐观,向上,温暖,但是因为男女主的遭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反而与男主所处的情境形成强烈对比,这样的场景设计能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3.为推动情节特别设置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场景设置,那剩下的就是纯粹为了推进情节而设置的了,这一点比较容易常用,也好理解,这里不赘述。
下面再说说场景切换的问题。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话剧,话剧就是通过一幕一幕的场景切换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时候场景换了角色不换,有时候场景和角色都换——如果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幕一幕的思维方式,对写短篇小说会有非常大的好处,整篇小说读下来会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短篇小说的场景切换,在我看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通过叙述重点的转换,来切换场景。
例如,第一段说的是A和B在喝咖啡,如果你计划下一段要切换场景,而且开始讲述B的故事,那么你在第一段末尾时就可以把叙述重点放到B身上,这样就可以在第二段顺势带出与B有关的场景和故事。
2)通过环境烘托如天气等来切换场景
这其实也是我的习惯,通常在写与前段毫无关系的人、事、物时,我首先会写写天气,环境,当然,这些描写最好符合角色心情和情节推进,起到烘托作用,如果是平白无故的白描就要简之又简,甚至几个字一笔带过即可——像剧本一样交代一下时间、人物、地点。如:周二下午五点钟的光景。然后开始叙述情节。
3)有意识地强切
这种方式与话剧是最接近的,就是切换的时候,没有任何连接,一段和二段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的,这种方法并无不妥,特别是对于短篇期刊小说来说,因为篇幅短,你突然环境换人都关系不大,读者还是会记得你前面讲的是什么,就像镜头之前是追着A的,第二段开始追着B,但读者仍然记得A之前干了什么。
实际上,在写悬疑小说的时候,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因为你要在“埋线”的过程中,有些事实不想让读者过早知道,或者说“埋线”需要对几个人的故事叙述才能完成,强行切换成景倒成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但如果是长篇的强切(也就是N条线索并进的写法)就要慎之又慎,因为我也看过这一种写法的书,看起来非常累,因为篇幅太长,等看完B身上发生的事,我都忘了切换前的A到底做过了什么了,要回翻重温,造成非常不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