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小李先生要洗澡,按照我们俩之间的单独约定:6岁之后洗澡 他自己来,我只作为他的小助手,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辅助。
不一会儿,我在客厅就听到了熟悉的叫声:爸爸,爸爸! 你过来一下。
等我进去之后,就看到了这小子笑嘻嘻地说:“”爸爸 你帮我把 架子上面的洗发水拿下来吧,然后你在这里稍微等我一下,一会儿你再出去。”
想到一会儿 还要用沐浴乳,我就连同洗发水 都拿下来,放在了他旁边的凳子上。小李先生半眯着眼睛 把洗发水拿起来 挤到手里一点,就把瓶子放回凳子上。可能是因为没放稳,洗发水瓶子 就“啪叽”掉到了地上。
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结果 我看到儿子很自责地说:我真是个笨蛋!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一阵地起伏,但也没有作声。
过了一小会儿,小李先生 该用 沐浴乳了,同样的场景又出现了,手一滑 瓶子没拿住,掉到了地上。儿子 又自责道:我真是个笨蛋!
再次听到同样的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没有再保持沉默,很认真地和他说: 儿子,瓶子掉在地上 能说明你是笨蛋吗?
儿子听了 我这句话一愣, 我接着说:你看啊,瓶子掉在地上 可能说明 你没有注意,或者说你的手太滑了,也可能是凳子上有水太滑了,所以导致瓶子掉在了地上;但它并不能说明 你是一个笨蛋。
儿子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看到他已经开始理性思考了,我接着讲:再有就是,爸爸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蛋,因为每个人擅长和喜欢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比如说你 你喜欢思考、爱下围棋 这是你目前的强项,当然你也有不擅长的。同样爸爸 也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还有妈妈、姥姥/姥爷 以及周围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说 自己是笨蛋,也不能说 别人是笨蛋。“
小李先生,听完 神情逐渐明朗 “嗯,你看 妈妈擅长插花,你就不擅长。 你会说英语,妈妈就不会。围棋 我是咱们家最厉害的,咱们都有自己的优点......”
听到这里,我知道这件事情 应该不会给他造成太大的困扰了,安心关上门,离开了浴室。
过后几天,当我再来回顾此事的时候,思考 为什么当初会对这句话 如此敏感,可能与近几年的学习有关,尤其是在2016年备考MBA的时候,考试科目中 有一门是逻辑。
开始接触并阅读了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书籍,我才逐渐意识到,之所以很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感觉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也许是因为 自己并没有养成 必要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习惯而已,无法独立思考、深度思考,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容易混淆事实与观点。
结合前几天孩子所呈现的情况 以及我们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一些话,可以出这样一道逻辑题:
以下四个选项中,哪几项 不符合逻辑 ?。
A.“你这次考试才考了50多分,你怎么这么笨!”
B.“因为我只有1米5高,弹跳能力也很一般,而眼前的篮圈高度是3米零五;所以我跳起来是够不到篮圈的。”
C.“因为我是你妈/爸,我们一定是为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 ”
D.“邻居孩子的爸爸坐过牢,他孩子肯定也不是什么好鸟, 所以你千万不能和他玩。”
相信看完上述选项的朋友,可能已经准备要吐我口水了。 真的拿 我们当白痴了吗?除了B之外,其他的 都是无稽之谈嘛!
是啊,现在再看这些题目的时候,或许可能觉得 很小儿科。可是我们需要追问一下自己, 儿时的我们是不是 也曾遭遇过如此的思维陷阱,而我们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意识到的?同时,当 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理性意识/理性习惯 ,让孩子不用 经常在被有意或者无意编织的“无理”陷阱所迷惑。
当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人也不可能绝对理性。所以,每当双方有疑问、争执、矛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 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世界很大,爸爸妈妈 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也有很多知识 没有听说过,当然你掌握的很多东西,爸爸妈可能也不知道。 如果你有什么观点/认识,咱们一共探讨好不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老师。
2)当咱们有争执的时候,可以各抒己见,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局限的,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呢?
3)孩子,也许你做的这件事情 我们并不认同,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我们愿意和你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更好/更合理的办法,同时,也请你 记住,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我们爱的是这个人,这一点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