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今天讲授艾青的现代诗《绿》,这首诗歌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侵染的天空、阳光等。
一.初步探索主问题
在跟着于老师学习主问题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每一节课中都设置一到两个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这节课我的主问题是:这首诗表现的“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绿”给我带来的感觉让我很清爽。
生2:“绿”让我想到了生命,生机勃勃的样子。
生3:“绿”就是让人的心情感觉很舒畅。
……
(课前的初步感受。)
二.朗读深化主问题
有了这样的初步感受,再通过对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然而这样的“链接”必须通过朗读的指导来找到彼此的触发点。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了课文,不尽人意。于是便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而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我们通过对艾青的诗歌特点来分析。下面是向学生介绍的艾青的资料: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
有了这样的了解,学生在对诗歌的感知中,又多了一份感触,同时也对诗歌中有“绿”的句子读得更有韵味了。
生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学生读第二小节时,把六种颜色读得平平淡淡的。)
师:在这一小节中,由于上一小节“墨水瓶倒翻”这一生活经验,来引发的无限想象,在读这一小节时,心情是充满幻想,充满憧憬的,要略带一些惊喜,你觉得呢?
生1:老师,我想再试试。(这位学生再读,已经读出了韵味,似乎把人们都带进了幻想中。)
师:第三小节谁来试试?
生2:“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 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或许是紧张,学生读得依旧平淡,没有起伏。)
师:这次,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字“也”,这就说明这一小节的朗读上要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语气要有细微的变化,一次比一次稍微强烈一点儿,你再试一试。(学生再读时,把语气的层次性体现出来,整体的感觉也很到位。)
有了这两处的细节指导,学生对“绿”带来的感受,融进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更加体会得深刻了。
三.对比表达方式再悟主问题
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宗璞的《西湖漫笔》散文节选,下面是选文内容: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午,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对比阅读,宗璞笔下的“绿”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1:我觉得宗璞笔下的绿表达得要含蓄一点。而艾青的这篇《绿》给人一种直抒胸臆的感觉。
师:你能通过对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不错。既然你说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是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绿》是一首诗歌,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而《西湖漫笔》是散文,主要通过写实来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了解了这些,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明晰。
生2:表达方式的不同,作者的个性不同,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不同的。这两篇的对比我发现了共同点,就是都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
师:真好,我们每个人也都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下面李丹老师再来给大家分享艾青的另一篇名作《我爱这土地》。(一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过后,学生对艾青的诗歌有了更立体的了解,我相信这样的拓展,对学生另一种启发。)
学生通过这样层层体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有了明显的提升。还有比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地体会情感更妙的事情吗?
记录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将一些美好用文字定格。努力做一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