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华杉
儒家方法论,不仅是日三省吾身,是时时刻刻都在复盘。要减少犯错,要高效率进步,就要舍得花时间复盘。项目工作要复盘。每次应事接物待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复盘省察。自己的每一天,自己晚上复盘。我们总是进步不了,总是同样的错误反复犯,原因就是总把时间花在追逐猎物上,在学习总结复盘上花时间太少。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陆澄问:“朱熹说:‘条分缕析,可以使天理极其精确而不会混乱,然后整合起来,又可以尽其天理之大,而无所不包。’这话怎么样呢?”
王阳明说:“能穷尽吗?恐怕也穷尽不了!这天理,只是一个理,怎么能条分缕析?既不能分开,又怎么去综合?圣人说个‘惟精惟一’,就已经说完了,哪有什么析呀合的?”
朱熹的话,要回到程颐“理一分殊”的理论说起,世间万物,整个宇宙,只是一个理,而具体落实到一事一物,和人的一言一行,又各有各的理。总的是个天理,分开来有物理,有伦理,有事理。所以格物致知,要一事一物,一言一行地格,条分缕析,了了分明。合起来则得到天理的全体。
王阳明就说,这样是得不到全体的!因为他格过,年轻时他就这么热烈勤奋地往死里格,没格出什么东西来,到了龙场悟道,致良知之说,心即理,不向外求,向内求。
实际上王阳明如果没有之前几十年的朱熹式格物致知,如何能得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式知行合一呢?不能吃了最后一个包子饱了,就说前面的包子都不该吃啊。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强调要诚意,要立志,要事上磨练。
我们说要修得心如明镜,物来则照,良知良能,无所不能。这心如明镜,物来则照,遇事无所不能,剖决如流,从哪里来?主要从事上磨练来,从历史经验来。因为有那么多具体阅历、经历、经验,知行合一,才能有那物来则照的心之明镜。
如果只对着自己的心去求,成了坐禅,那又和王阳明少年时对着竹子格物一样,一无所获,未免又要怨王老师也骗人了。
但朱熹老师说要穷尽世间万事万物之理,都穷尽了,再合成一个理,你穷尽得了吗?王阳明老师说穷尽不了,肯定是王老师对呀!谁穷尽得了呢?肯定把人给搞宕机了。
这里的结合点、关键点在哪?
就在于立志。
志有定向。
止定静安虑得,志有定向,就能知止,有做事的知止,也有学习的知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就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穷尽。
真正的穷尽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方向。就像孔子说中庸不可能,只能无限趋近,不可能达到。正因为不可能达到,永无止境,才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在边界上知止,在方向上永不停止。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王阳明说:“反省体察是在有事时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是反省体察。”
儒家的存心养性,不是坐禅养生,坐禅养生,是什么都不想,这儒家就是随时都在反省,都在给自己纠错。做事的时候,一边做一边反省,做完了要复盘,在检查反省。没做事的时候呢,晚上躺床上,还要三省吾身,把今天的事过一遍: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听起来,做个儒家真是很累!但是如果真养成这个习惯,一是可以少犯好多好多错,二是错越纠越少,后来你想犯错也犯不了了,因为稍微一不对劲自己马上自动报警,不舒服,不安,自动调整过来,这就达到中庸,实现孔子七十岁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境界?就是“生知安行”的境界了。
颜回“不二过”,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孔子的好朋友,卫国大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每天复盘反省,到了五十岁,过去四十九年自己犯过什么错全知道!这两位是《论语》里最能存心养性省察的模范。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强调不犯错。
为什么呢?我们说,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是不返工。
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我们进步不了,都是因为经常退步,如果每一步都巩固,一点也不退,不管多么慢的进步,最后都快过所有人。这就是丰田汽车精益管理的思想。
投资呢?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巴菲特讲了三条:第一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二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三条是不损失本金。一辈子投资,从来没损失过本金,有时赚多有时赚少,但是没亏过,所以是世界第一。
要减少犯错,要高效率进步,就要舍得花时间复盘。项目工作要复盘。每次应事接物待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复盘省察。自己的每一天,自己晚上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