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开头T通过ZXL和ZL写的备忘录谈谈我们在写备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怎样去跟课程的进程,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课程里如何把那么多的内容记下来并整理行文。首先,课程是一个场境,我们是如何让自己沉入这个场景里,去倾听,去感受整个课程的所发生的一切叙事与理论的对接,老T总会在讲晦涩难懂的理论前会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中的事物,让我们能够更多一些素材,让生活与理论相联系,便于理解和吸收,同时也在无声无息中达成自体障碍的内观与自省,敲打着自体的辩识与一定程度的修复。至于行文,文学是需要:场境、意境、故事、叙事、来描述的。是一个考自体音乐、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地理滋润程度的问题了,这是需长期大量阅读和写作训练的。
ZXL的备忘里对于一个极致外倾的人来说,情感出来了,意象出来了,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但行文逻辑交待不够,场境交待不太清。ZL的行文有逻辑行结构,场境交待也有,但情感与意象没有出来,要主意狂野与激情的边界,需要充分的经历与充分的积淀。
我们怎么来看一个人性格的演化和演变呢?
者耶跋摩七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他眼见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为了江山社稷与千秋大业,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国兴盛之大旗,终于还是登上了帝王台(执政时期1181-1201)。他征服了占城,使两国合并。吴哥王朝的首都百塔城,在他统治时期最后定型。今天吴哥遗迹的大部分建筑是他修建的。阇耶跋摩七世曾下令挖掘一个人工湖阇耶塔泰卡(意即“阇耶跋摩的水池”)。者耶跋摩七世执政时期,他以帝王的谋略与胆识,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吴哥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的原因所在,它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 个省份)。者耶跋摩七世登基后,他为母亲建造了塔普伦寺;为父亲建造了圣剑寺;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槃寺;为自己,重整了巴戎寺。在者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换为大乘佛教,这种改变被他赫然昭示于巴戎寺中——莲花、四面菩萨像等佛教元素成为巴戎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争斗与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
者耶跋摩七世的两面性冷酷与残暴,温和与仁慈在他统治的时代,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人生当中善与恶的人性被恰当的应用,完成了他人生的性格均衡分配,完整的搭配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普通的人,性格要么在某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而别的方面得不到到展示与发挥。吴哥城被屠城后,佛像要么被捣毁要么被挖走,而印度教的佛像却大量保持着,从这里可以看出入侵者崇尚印度教而憎恶佛教。
印度教里永远都有两股无休止的争斗与较量,印度教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认人——它们自己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质。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时代表着毁灭者和创造者两个方面,既制造痛苦,又带来福祉,是本来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印度教里的情欲很深,有着旺盛的张力、扩张力、活力,征服欲。回归到世人身上:人在年轻时期要有旺盛的情感、情欲、活力、能力推演展示出来,你才有资格和阅历去回望和回归。人的心灵是有遗迹的,欲望是不可控的,欲望总让你欲罢不能,只有经历人生,你才可能了解欲望被后的一切,学会撑控它们。
二、理论
1、人格的发育与客体关系的建构能力
客体关系建构能力超强,越表达着人格的发展能力越完善。基础的安全感、信任感、自我定位的指标(自我否认、自我怨念、自我放弃这些有意识无意识的行为都阻碍着客观的自我定位,)都在展示着,人格发展的完善程度。有些小孩,机敏、聪明、敏感、你可以去看到他的能量是非常活跃的。孩子与孩子之间那么多的活力,活力与活力之间是有区别的,每一个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的动作不一样的背后,每一个孩子都在进行着自我定位,孩子的定位是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也许很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这些细微的渴望,生命的能量非常活跃,需要与竞争的攻克难关,当攻克完以后又会进入新一层的竞争模式,进行攻克,递进着前行。
案例1:某女孩参加的舞蹈培训班义演,虽动作大方向上,孩子们无太多差别,但细微之处却大不一样,在节奏上、动作开合度上,都是各有所异的,此女孩在班上也算是机敏灵巧的,但在一个动作上有个小的疏忽,但还是很快变换了过来,当义演完毕父母正走向她想跟她表达祝贺时,女孩却大哭了起来,只因刚才的小错误,情绪有些波动,吃饭时用阴沉的口吻对其母亲说,“请你离我远一点儿,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小小年年就对自己有严苛的要求,并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呵护着自己的小空间,尊重自己的情感,真是个不错的姑娘。她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同的同时,也无意识地表达了她自己对自己认同的需求,过于严苛导致自我认同小小挫败。
案例2、某家庭,父母把孩子锁定在了成绩上,对孩子的所有评价都来自于成绩,为了让孩子考个好成绩,父母也是多次送礼,导致孩子没有学习进程,厌学,教育成了难题,后来父母约法三章:1、不准打 2、不准骂 3、不准说过分的话
后来孩子有些改善。
自我定位的核心是:是否有足够的人格空间,自我回旋。自我定位好了,就有一个很好的积淀。孩子在自我定位当中,被父母的定位深深的影响,当代的孩子,被很多代言人替代,如父母、公婆、爷奶、保姆、家教、各种培训班,他们缺乏对生活,对现实的践行的环境,很多没有吃苦和担当的能力。
2、偏执分裂结构――幻想与分裂、
偏执与分裂:
自闭症与孤独症的孩子是没有怀感的能力,人格无法发展。大多数孩子都直接受到其第一抚育人母亲的影响,如果母亲是焦虑型的,在抚育这程中,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如果母亲是冷淡型的,孩子就会产生隔离感。还有母亲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个体跟本不可能做得样样周全,在这样的情型下孩子的防御机制就会形成,必然启动偏执分裂结构,这是基于客体被部分理解,不被完全理解,如小孩子小时一开始是先认识母亲的乳汁,后来是认识乳头,再后来才是母亲的身体。孩子有着最原始的本能的安全需要,这些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把得不到的客体脱离出去,自己建构一个幻想的需要客体来补偿。
幻想与分裂:
很多小孩在成长中隔离感很深,在初中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如果能遇到好的老师,好的伙伴,可以通过现实关系来调教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如:女孩子的月经来潮等证明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通过现实的关系,如恋爱来启动成长模式,或得极速的成长,情感是活跃的能量,能让一个人在里面得滋养。通过客体关系来建立现实的能力。
案例3:一个9岁小女孩与一个女性成人的对话
女孩:阿姨你是大人了为什么还不结婚呀,人大了不是都要结婚的吗?
女性:没有遇到喜欢的人,所以不结呀!
女孩:那你赶紧找一个你喜欢的呀!难道你一个都不喜欢吗?
女性:有一个喜欢的,他是一个大理的老板,
女孩:那你为什么不和他结婚呢?
女性:我不能和他结婚,因为他已经结婚了!
女孩:你不是喜欢她吗?把他翘来嘛!
女性:这是不可以的呀!
女孩:是不是结婚,就会可以那个了(她指的是生孩子)
女性:恩!
孩子与大人的模式里,关于结婚问题的互动,孩子打开了她意识形态里未知的部分,通过互动,去进行打开部分认识,与自我幻想的认识作比对。在客体关系中可以看出,理想化的程度越深,客体关系的现实建构能力越弱,理想化固作的越深,客体关系的建构能力越差。通过讲述来获得理想化的情感,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
幻想与分裂最终导致的病理性的隔离:
案例:身为硕士的常被“性侵的”某女,与多名咨询师的咨事失败,原因是她不能信任他们,不能与他们建立可以信赖的移情关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觉得还有些本事咨询师,也因感到无法与其建立可以更亲密些的关系与信任,在最后一次咨事上,与咨询师谈得刚有点起色,若在多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也许就会有新的进展,但咨询师还有别人的时间安排而不能调出给她的多余时间,她没有再给自己和咨询师再多的一次机会,没有去尝试,一种新的可能,她没有再来咨询。
咨询师的感受:
1、体验到她有一种很深的悲伤,她需要去面对它,寻找机会来告别。
2、某一次投射性的认同,发生了隔断,她沉入理想化当中,没有转化过来。
客体关系如果不予能很好地去推进,你就要去内观你自己,客体关系建立一定动用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孩子时期是理想的对象,是在变动与变化的。到了成人阶段就成了现想化的对象,是一种固化的模式,不易于更改。我们在评论一个人,我们都在无形地暴露你自己的人格缺陷,要把自身投入到场境当中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去评论,进入场境恰恰就是现实检验的能力,在那个场境当中你是如何体验对方的?你面对冲突和不堪的事情,是逃脱、退缩与隔离,还是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呢,这是检验一个人的现实建构能力的标尺。满足与防御不具备现实的建构能力,但启动了幻想的建构能力,现实建构的能力是基于现实的辩识度和现实的自我定位的,是外在资源。
3、投射性认同:
把内心当中内化、内设的坏形象,不满足、不响应的坏客体投射到客体身上,并认定就是这个客体,显然是不良的投射认同,它是阻碍客体关系建构关键。
案例:一个妇女和她两岁多的孩子在洗浴中心,母亲要去取食物,把孩子放在婴儿椅上,对孩子说妈妈去取吃的一会儿就回来,你在这先吃着。孩子乖乖吃着等妈妈,对面不远处做着一位心理分析师,他想要看看孩子的反应,孩子抬起头来望向他,他面无表情地看向孩子,孩了又底头吃他的东西,后又抬头看他,但他仍然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看着看着,孩子开始哭了起来,低语着“妈妈、妈妈……。”旁边一暧男看到小孩哭,过来轻声安慰“你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小孩子此时哭得更凶了,但他对暧男都是置之不理。对面的分析师仍是面无表情地盯着孩子看。此时妈妈出现了,孩子停止了哭泣,安静地吃他的东西,时不时地望向分析师。暧男热情地问小孩子妈妈,还要什么帮她去取,妈妈看了一眼分析师盘里的西瓜,笑着说那就西瓜吧谢谢!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最早期的体验格式是:满足与防御,小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启动的首先是防御机制,在安全的环境里不一定会引他的注意,把他放到不安全的场境里去,他就要在不安里寻找到安全与温暧,才肯撤去防御。有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这只是一种原始的客体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需要,会严重地阻碍人格的建全与发展,显然局限与固化。功能的认知只是简单地判断好与坏。在电影哈利波特中,好人与坏人是很模糊的,里面好与坏最模糊的一个人物莫过于斯内普教授,他始终冷脸又亦正亦邪。以前是一个食人兽,后来又是一个极力保护魔法学校的人,他死时跟哈利波特说到:在你的眼里我看到了你的母亲。可以去感受一个冷面人物的人内却有着如此的执着与炙热。我们看待一个人,应动态全面地去看,而不因困在自己的狭隘与固作里,这样看到的人才是个立体而鲜活的。
4、防御性的固执与隔离
0-3个月分裂偏执位
3-7、8个月抑郁位
亲密关系中:容易形成严重的退行,因得到了婴儿般的满足,所有引发的退行,都可以指向历史的遗迹,原始性客体关系,过渡性客体。退行是一种严重的动力不足,是一个拉坠。高功能表达的退行:防御性的隔离,两个人粘在一起,拒绝外来资源,隔离造成了虚弱感。分裂偏执会形成防御性焦虑与攻击,要有极高的自我意识才可以发现得到。抑郁位没有那么高的自我意识要求,属于情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