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性怯熟,不喜欢在熟人面前说话,碰到熟人喜欢点头微笑,却不喜欢打招呼。从小这样,长大后依然如此。对于这一点,注重礼节的妈妈很不满意,当场解释说,我像爸爸一样,生性不喜欢说话;背地里没少批评我,并且警戒我下次见到熟人一定要主动招呼。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不满意,也很想改变,但每每身临其境就是开不交口。于是从小到大,妈妈批评的声音不断,而我不喜打招呼的毛病却愈演愈烈。时间长了,我默认为基因遗传懒得探究原因,邻居也渐渐习惯了我不喜言语。
不喜言语的我结婚生孩子后依然如此,因此乐乐总是跟着外婆去外面找热闹。夏天吃完午饭,乡亲们总喜欢聚在村里的大树下纳凉,哪里自然而然成了孩子的天堂。外婆经常把乐乐带到那里玩,回来后总是说:“这孩子没屁用,别人问话不敢回答,跟你小时候一样!”我很诧异,乐乐这么活泼,怎么会不敢回答问话呢。为了探个究竟,我决定亲自带乐乐去。
刚走到大树下,乡亲们就把注意力聚焦过来,接着问一些诸如“你姓什么?”“你几岁啦?”“你怎么又来了?”等问题。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乐乐,生性活泼的他一直皱着眉头不作声,一个劲地揉捏衣服。略懂心理学的我知道,此刻的乐乐很紧张,于是蹲下来摸着乐乐的头引导他回答。乐乐看了我一眼,突然抱着我。但乡亲们并不罢休,依然不折不挠地说:“都四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啊,真没用!”乐乐紧紧咬着嘴唇,抱着我的手更紧了。我知道乡亲们只是和乐乐打趣,但心里依然不舒服,赶紧带乐乐回家了。
刚刚回到家,乐乐就说:“妈妈,我不喜欢他们!”“为什么呀?”“他们老是问一样的问题,还总是批评我!”听了乐乐的话,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笑着说:“他们做错了,妈妈也不喜欢他们!”乐乐终于开心地笑了!
看着儿子轻松的笑脸,我瞬间懂得了自己生性怯熟的原因——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人们百般刁难的问话中委屈求助的眼神,但我只听到了亲人雪上加霜的批评,我更深深感受到了面对熟人的惶恐和不安。说话需要氛围,小孩子不喜欢说话不是他的错,只是大人没有营造良好的说话氛围,没有激发他说话的欲望。面对眼前沉默的小孩,大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反而责怪小孩。久而久之,只会让小孩产生心理阴影,从而条件反射般地怯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我生性怯熟与不善言谈的父亲有关,但不善言谈的父亲是天性如此吗?我怯熟就一定意味着儿子也必然如此吗?通过学习和思考,我知道自己怯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父母没有给我树立一个好的与熟人打交道的榜样,更没有成为我交际路上好老师,这是我成长的不幸,但幸运的是我探究到了自己怯熟的原因,我懂得如何做乐乐的好榜样和好老师。也许我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一定会尽力而为!
乐乐,咱们以后不去那树影婆娑的大树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