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原文】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曰:项羽起于田野民间,才三年就率领着齐、赵、韩、魏、燕五诸侯国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布,他的王位虽然未获终结,却也是近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了!待到项羽背弃关中而怀念楚国故土,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这时怨恨诸侯王们背叛自己,可就很难说得通了!
还自我夸耀战功,一味逞个人小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用武力征伐来经营治理天下。结果只五年的时间,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反倒借口“上天要灭亡我,而并非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荒谬之极吗!
扬雄《法言》曰: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这种说法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而善于发挥、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凭一己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材料解析】
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后,司马光借用司马迁和扬子的言论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进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核心在于耍小聪明,不效仿古人,崇尚武力;扬子对司马迁的话进一步补充,他认为项羽失败是因为只用个人才智,厌恶他人的才能,而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所以才得以成功。
司马光和司马迁作为顶级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对人的评价入木三分,言简意赅,不啰里吧嗦,这是他们个人强大文学功底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项羽的失败,确实如他们所说,为人自负,厌恶他人的智谋和建议,只擅长用自己的力量征服天下。
但话又说回来,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是基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而定的,属于事后诸葛亮而非预判。然后他们又基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人的结果进行评价,再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看起来很完美,实则漏洞百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擅长舞文弄墨的人,未必懂政治家的思维和逻辑;而且如果真如司马迁和司马光所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结论,沿着刘邦和项羽的路重新走一遍或者走类似的路,二司马也未必能做成一番事业。不然司马迁这种绝顶聪明又善于洞察人性的人,也不会在有生之年受到宫刑;司马光也不至于被自己的政治对手打败,然后龟缩在老家修几十年的书。
所以说,任何对他人结果的评价都是主观的,是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判断,这种结论有局限性和人性色彩。假如我是杀猪的屠夫,看了刘邦和项羽的经历,我也只会以个人的经验和价值观评价他们,然后得出刘邦如何如何,总之所得的结论会围绕猪的特性展开。
对同样的事件,我、司马迁、司马光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和看法,可惜哪怕真总结到位,换成我们自己,也未必能做到趋吉避凶、扬长避短,最多也就是自我臆淫和思维框定而已。
既然评价者得出的结论,连评价者自己拿来实践都不一定能成功,那么作为第三方的你看了这些评价,如果不加以辨别和思考,就更容易被误导了。
所以哪怕是司马迁这种伟大的人物,也不能过于崇拜和痴迷,我们对项羽、刘邦等一切事物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 因为我们的评价也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自己思考的东西远比他人总结的东西更有价值。
话题延伸一下,从司马迁评价项羽、刘邦能看出,任何人评价我们,无论好坏,都是基于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出的主观结论,这些结论不具有既定性,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坏评价就心生厌恶和懊恼,而是要相信自己,我是什么人我能做成什么事情,哪怕所有人都不看好我,我自己看好我就可以了。
自己给自己评价,比如 “我认为我行,我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一种自我暗示和鼓励,能让人更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只听得见好听的话、听不进难听的话。还有就是,无论别人对我们是什么样的评价,都要心平气和去对待,不能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就扰乱了心智。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依司马迁和扬子所说,用众人的智慧,多听别人的话,就能成功?我看未必。个人认为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核心点在于一个人是否具备强大的判断力,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听谁的,用谁的。刘邦身边那么多谋士,七嘴八舌给出意见,你怎么知道张良的意见就一定正确,别人的意见都是错误的?学会自我判断,然后择优选择才最重要。不然张良那么聪明,他自己带队伍时,队伍怎么越打越小?自我是非判断、战略分析、人性的洞察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职场听老板的,在社会听闺蜜的,结婚后听老公或老婆的,这种是不是在用别人的智慧,众人的才华?试想一下,如果真的盲目听从众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的判断力,那这样的人能成事吗?我想不犯事就不错了,想成事需要的是动脑,而不是无脑。
总的来说,司马迁和扬子对项羽失败的评价,不能说错误,只能说过于笼统。因为真正要运用这些评价,还需要我们这些读书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方向深度挖掘,然后得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和心得。
好比毛泽东看马列书籍时,他没有完全照搬别人的马列心得,而是通过看书、思考、实践再得出了属于自己的毛泽东思想结论;如果他老人家全盘照搬别人的思想和心得结论,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那也只是个书呆子,中国很难发展起来。同理,一个人看书、看别人在书中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不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那所读的内容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自己也不过是第二个王明、博古。
另外,人一定要有兼容性,要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才。项羽失败,就在于他只和自己性格相同的人合得来,对 “尿不到一块” 的人都被赶走;刘邦的帐下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他什么人都能兼容。比如无论是张良这种贵族书生、陈平这种贫寒小人,还是韩信这种傲骨知识分子等等,刘邦都能和他们处理好关系,打成一片。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因为外在的东西是我们内在特征的镜像反映,对于和自己不同、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人或事,就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这是一种人性的弱点。刘邦兼容性大,为人随和,不计较得失,反而弱化了这种性格弱点。项羽本身个人能力强,性格孤傲,所以容不得与他不相同的人,结果无形中放大了这种人性弱点。
我发现真正能成事的人,他们海纳百川,从来不带有色眼镜去筛选人,所以身边各种人才都有,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仅跟最核心,最顶尖的人商量和探讨。反观,越是底层人,越不懂得兼容,只要有人反对他,让他心里不舒服,或跟他性格不合,他就立马跟这些人闹起来,然后想方设法赶走这些人。
总之,一个人能否成事,不是简单靠听谁的,靠“礼贤下士”这种套路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结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大佬迷惑,因为他们总结的大道理代表他们的主观判断,不具有既定性和普适性。还是那句话,你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总结,重新再来一次,我想他们也未必还有同样的成就。所以人要想有作为,首先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其次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所迷惑,最后就是要相信自己--我能行将来一定会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