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163: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修仙

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16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一卷-08

愿弃人间事

张良向来多病,随高帝进入函谷关,就静居行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我家的人世代做韩国的宰相,及至韩国灭亡,我不吝惜万金资财,为韩国向强大的秦王朝报仇,名震天下。

如今凭借三寸之舌成为皇帝的军师,被封为万户侯,这已是我一个平民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对我来说足够了。我只望抛开人间俗事【愿弃人间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罢了。”

司马光曰:有生就有死,犹如黑夜过后是白天一样必然【譬犹夜旦之必然】。从古至今,原本就没有超越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以张良的明辨是非通晓事理而论,他是完全知道神仙不过是些虚幻奇异的东西罢了。但他却要随同赤松子远游,可以知道他的聪明智慧。

在追求功名、获得高位的时候,是身为臣子最难处理、最难把握自己处境的时刻【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高帝刘邦所称道的,不过只这三个才能出众的人罢了。

但是淮阴侯韩信被诛除,相国萧何被拘禁入狱,不就是由于功名已达到巅峰却还不止步的缘故吗【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所以张良借与神仙远游来推脱,遗弃人间凡事,视功名为身外之物【等功名于外物】,把荣誉利禄抛在脑后【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张良是个榜样。

感思:愿弃人间事,主动放弃名利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许多文史作品曾用“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修仙”12个字高度精辟凝练了张良的传奇一生。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

读《资治通鉴》到这里,张良提出的建议,刘邦从来没有反对过。对于别人的建议,刘邦也要去问问张良的意见才踏实。

张良不仅有一个智慧的脑袋,还有出众的外表。《史记.留侯世家》中描写张良身长七尺五寸,面如冠玉,眼如明星,姿容秀丽,辞令若流。

司马迁表达看见张良画像的印象: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意思就是在司马迁心中,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被刘邦极为倚重的第一谋士张良一定是个高大魁梧伟岸的男子汉,当看到张良的画像,却发现画中的张良身材瘦弱,面孔像美女,是一个柔美的男人。

张良体弱,不能带兵打仗,一直是以谋士身份辅佐刘邦,据此我想像中的张良,面如冠玉,温文儒雅,身形虽不魁梧,却不减其风采,反而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韵味。

让我想起《琅琊榜》中的体弱多病的梅长苏,手无缚鸡之力,却智计无双,掌控全局。

张良的非凡之处,远不止于谋略和外表,还有高洁的品性。他生于韩国贵族之家,家族世代为官,却因国破家亡,毅然决然地踏上复仇之路,散尽家财,只为那一腔热血与不屈的忠魂。

张良在韩国被秦国灭亡后,招募刺客,定制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在秦始皇巡游途径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袭击秦始皇。

尽管博浪沙一击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但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轰动,彰显了张良的英勇与决绝。张良逃脱秦始皇为期十天的全国大搜捕,显示了张良的机智过人。

张良逃亡在外时,项羽的叔父项伯杀了人,张良帮助项伯免于死罪,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后面项伯为报张良救命之恩,星夜赶赴刘邦驻地告诉张良,项羽次日要攻打刘邦,想带张良逃走。

张良却说不能只顾自己逃命,必须要告诉刘邦。因此有了著名的鸿门宴。

这两件事充分说明了张良可贵的侠义和忠诚。

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审时度势,观局势,察人性,献妙计,展现了其超凡的政治智慧与深远的战略眼光。

然而,在功成名就,人生巅峰之时,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借与神仙远游来推脱,愿弃人间事,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

所谓明哲保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世人终其一生追求功名利禄,把好不容易得到的舍弃,谈何容易。贪得无厌仿佛就是人的劣根。

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但是张良做到了,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高洁之人,这份通透与豁达,不忘初心,非一般人所能及。

张良素多病,这是本篇开篇第一句话,说明张良的身体一直不够强健。也许常年的病痛,让张良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在疾病面前,生命面前,名利都是浮云,都不如健健康康地活着重要吧。

曾经,我经受小小感冒头疼脑热折磨,或吃坏肚子腹泻严重的时候,虽然只是短短一两天,甚至半天的不适,都让我在那一刻对人生毫无愿景,只求赶紧无病无痛。

世人皆醉我独醒,张良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是忠诚与侠义的化身,更是高洁与通透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而下一篇里的韩信,从楚王到淮阴侯,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