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了“让孩子们没有不会的数学难题”之后,有个爸爸给我发消息探讨一个问题。他儿子属于不自觉学习的那种,学校老师抓得不紧,他就得过且过,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去问。对于这样的内驱力不够的学生,有什么课程能让他爱上数学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头疼了好一会——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在想明白和写完这个话题之前,我是没心思想别的了。这个“不自觉学习的孩子”,约等于50%的男孩和25%的女孩吧?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接下来我从反面和正面两方面来阐述我的思考结果吧。
先排除无效的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这句话只对“已经爱上学习的孩子”是准确的,且大多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对于“没有爱上学习的孩子”,这句话很可能只是他自己的借口和爸妈的心理安慰。
我曾经试图写过几篇“有趣的数学”文章,想用这个系列来帮助自己的孩子爱上数学。结果他读的津津有味,然后依然没有爱上数学。我也放弃了继续写的计划,本来数学就没那么多简单通俗又有趣的知识点可写。
试问我们自己,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能逼自己先养成兴趣,然后去主动学习吗?坦白讲我做不到。高晓松是这样解释“四十不惑”的:并不是40岁的人,他的世界观和知识水平到了超高的境界,以至于没有搞不明白的事情,而是既然搞不明白,就不想去搞明白了。
孩子对学习(不特指数学)不感兴趣、不主动学习的情况,爸妈们最怕的不是成绩不好,而是怕他们就这样早早的放弃了求知的欲望和动力、不想去弄明白了。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只是没开窍,大了自然会好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本身不是特别认同,“大了”和“好了”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最多是有时间上的弱关联性。
所以,找办法让孩子先爱上学习,进而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基本上不是一条能走通的道路。
再谈谈正面的做法
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成绩呢?
学习过程分两大类:自学和跟老师学
自学,显然是发生在具备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后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跟老师学”这个领域。
孩子在课上“不够认真”,甚至“不爱学习”,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 有比学习更吸引他的事情,比如玩(开心)、发呆(轻松)、睡觉(困了)
- 在学习上没有获得及时的回报,比如荣誉、表扬、奖励等
- 不喜欢某个老师,或不喜欢课程内容,或不习惯授课速度和方式
- 对新知识的“新鲜感”和“注意力”太短,还没进入深度思考阶段就走神了
- 学不会而成绩不优秀,进而带来挫折感
- 孩子根本就不认为“不够认真、不爱学习”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如何帮助孩子早日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旁观者,首先是关心孩子的爸妈们,能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
这个旁观者,也必须是有经验、有爱心的导师,能够因材施教地解决问题。
先说爸妈们,要有正确的心态和耐心,具体说是4点:
- 习惯和态度问题,是慢性病,没有快速见效的药
- 避免和孩子说大道理——道理是抽象的,既可能是你说不明白,也可能你说明白了,但是孩子不能理解,造成二次心理互相伤害
- 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寻找有意思的课程或事情去研究,陪着孩子一起学(这个对家长要求比较高)
- 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比如厌恶学习),要尽早治疗,先纠正到不讨厌学习和有主动完成所有作业的习惯
什么样的课程能帮助学习态度一般的孩子呢?我觉得要符合以下这些特点。
- 建立特殊的师徒关系,导师愿意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学生愿意长期跟着老师学
- 小班化,不超过3个人,像聊天聚会而不是上课,将孩子对上课的心态转变过来
- 有回报,难度降低到孩子每次因为学会和答对,而获得成就感(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认可或礼物)
- 有意义:不用书本或PPT讲解知识,通过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由老师带着孩子去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 仪式感:人需要仪式感,可以低频率,但是要坚持每周一课,一段时间后成为习惯,进而体会到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
以上这些部分来自于我的思考,部分来自于我过去一年来对某娃的悉心照顾,亲测有效。
这次先写到这里吧,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资深老师和家长的反馈指正,共同探索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