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夏日暴雨的洗礼,桃源村的秋天显得格外珍贵。田里的庄稼在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村里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拿着镰刀,推着小车,向着自家的田地走去。我和爹娘也不例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晨露打湿了我们的裤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清香。
到了田里,放眼望去,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高粱也涨红了脸,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丰收的喜悦。
“妮儿,干活咯!”爹笑着对我说,随即挥舞起镰刀,熟练地割起稻谷来。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弯下腰,握住镰刀,一下一下地割着。刚开始,我还有些手忙脚乱,没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身边越来越多割倒的稻谷,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娘在一旁负责把割好的稻谷捆成捆,她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妮儿,别累着,慢慢来。”娘时不时抬头看看我,关切地说。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田里的温度也越来越高,但大家的干劲丝毫未减。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忙,你帮我割一会儿,我帮你捆一捆,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中午时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里。院子里早已堆满了稻谷、高粱等庄稼,金黄与火红交织在一起,煞是好看。爹把稻谷摊开在院子里晾晒,娘则去厨房准备午饭,我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爹娘,心中满是幸福。
午饭过后,稍作休息,我们又继续投入到劳动中。除了收割庄稼,还要把粮食脱粒、晾晒、储存。村里的打谷场上,几台简易的脱粒机“嗡嗡”作响,村民们轮流使用,将稻谷的谷粒分离出来。孩子们在一旁追逐玩耍,偶尔帮忙递个工具,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在秋收的忙碌日子里,学堂也暂时停课了。先生带着几个大一点的学生,帮着村里记账、算账,确保每家每户的收成都能清楚记录。
“孩子们,这粮食可是咱一年的心血,可得算仔细了。”先生一边拨着算盘,一边对学生们说。
忙碌了十几天,秋收终于接近尾声。村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丰收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打谷场上摆满了桌椅,桌上堆满了各种美食,有香喷喷的白米饭、软糯的红薯、炖得烂烂的红烧肉,还有用新收的蔬菜做的各种佳肴。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举杯庆祝。村长站起来,清了清嗓子说:“乡亲们,今年咱经历了不少困难,但大家齐心协力,还是迎来了大丰收。这都多亏了大家的勤劳,还有咱们村团结一心的精神。让我们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大家纷纷响应,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我看着眼前欢乐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这秋收的喜悦,不仅仅是因为粮食满仓,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桃源村人的坚韧、勤劳与团结。这些美好的品质,如同这秋天的庄稼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桃源村人,让我们相信,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 第六章:冬日的炉火
秋收过后,天气渐渐转凉,桃源村迎来了寒冷的冬天。风从山谷里吹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吹过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
我家早早地就准备好了过冬的柴火,院子里堆起了高高的柴垛。每天清晨,爹都会去柴垛上抱些柴火进屋,生起炉火。炉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瞬间驱散了屋里的寒冷,整个屋子变得暖烘烘的。
我最喜欢围坐在炉火旁,看着火焰跳动。娘坐在一旁,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衣物。有时候,她会给我讲一些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村子的变迁,有祖辈的艰辛,也有温暖的人情。
“妮儿,你知道吗?早年咱村可穷了,一到冬天,好多人家都没厚棉被盖,只能相互挤在一起取暖。现在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家都有暖和的被窝。”娘一边缝着,一边感慨地说。
村里的孩子们可不怕冷,一到下雪天,就欢欢喜喜地跑出去玩雪。我和铁蛋堆雪人、打雪仗,小手冻得通红,却玩得不亦乐乎。玩累了,就跑回屋里,凑到炉火边,烤烤手,吃着娘准备的烤红薯,那香甜的味道,让人满足。
冬日的夜晚,格外宁静。一家人吃完晚饭,围坐在炉火旁,爹会拿出他的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给我们讲田里的事儿,讲来年的计划。我有时候会拿出书本,在炉火的映照下,复习先生教的功课。
有一回,先生来家访。他走进屋里,跺跺脚上的雪,被炉火的温暖吸引。“这炉火真旺啊!”先生赞叹道。
先生和爹聊起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先生和爹聊起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哥,咱村的孩子都机灵着呢,就是这学堂条件有限,我想着能不能再凑些书本,让孩子们多读些书,多开阔开阔眼界。”先生皱着眉头,一脸的担忧与期许。
爹磕了磕烟袋锅子,点头应和:“先生说得是,孩子们读书才有出息,咱不能耽误了他们。可这书本……钱从哪儿来呢?”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也犯起了嘀咕。正想着,娘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攥着个小布包,“先生,我这儿攒了些体己钱,不多,您看能不能先应应急,给孩子们买点纸笔啥的。”
先生赶忙起身,推辞道:“大嫂,这可使不得,您家也不宽裕……”
“先生,您就收下吧。”我也跟着帮腔,“这是为了我们好,您为了村里孩子操心,这点钱算啥。”
先生犹豫再三,还是接过了布包,眼眶微微泛红,“那我就先替孩子们谢过了。咱桃源村有你们这样的乡亲,何愁孩子们没未来。”
从那之后,学堂里多了些简单的课本,虽然破旧,但大家都视若珍宝。我每天读书愈发用功,想着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吃透,不辜负爹娘和先生的心意。
随着年关将近,村里的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我跟着娘,学着做年糕、蒸馒头,厨房里热气腾腾,满是温馨。
年三十那天,爹带着我贴春联、挂年画,大红的纸张映衬着白雪,格外喜庆。铁蛋来找我玩,我俩兜里揣着娘给的几个铜板,跑到村头小卖部买鞭炮。一路上,鞭炮声此起彼伏,硝烟味弥漫在空气中,那是独属于新年的味道。
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爹给我和娘倒上了自酿的米酒,笑着说:“来,咱一家人好好过个年,祝妮儿新的一年学习进步,祝咱这日子越过越好。”
我端起碗,心里满是对新一年的憧憬,“爹,娘,我祝你们身体康健,咱家啥事儿都顺顺当当的。”
酒足饭饱后,一家人坐在炕头守岁。窗外,烟花时不时照亮夜空,美不胜收。我靠在娘的怀里,眼皮越来越沉,迷迷糊糊间,仿佛看到了来年桃源村更加美好的模样,学堂里书声琅琅,田里庄稼丰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待大年初一清晨,阳光洒进屋子,我一睁眼,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跟着爹娘出门拜年。村里一片祥和,邻里乡亲互相道着新年好,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兜里装满了糖果。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开春时,村里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西装革履,戴着眼镜,一看就不是本地人。起初,大家都有些好奇,围上去打听。原来,他们是城里来的商人,看中了桃源村的自然风光,想在这里投资建旅游度假村。
消息一传开,村里就像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能让村子富起来;也有人忧心忡忡,怕坏了村子的风水,扰了祖辈的安宁。村长召集大家开会商讨,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
我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向往村子能有新变化,变得像城里一样繁华;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眼前这熟悉的一切,害怕那些美好的传统和宁静就此消失。先生在会上发言:“乡亲们,发展是好事,但咱不能丢了根。咱们得好好合计合计,怎样既利用好这个机会,又保住桃源村的原汁原味。”
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村里最终达成了协议。商人答应保留大部分农田、老建筑,只在村外的一片荒地上修建度假村。同时,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去度假村工作,学习新的技能和管理经验。
随着工程的启动,桃源村忙碌了起来。每天都有大卡车拉着建筑材料进村,尘土飞扬。男人们去工地帮忙干活,女人们则给工人做饭、洗衣,赚些外快。我依旧每天去学堂上学,只是课后会跟着先生去工地,给工人们送水,顺便看看那些新奇的建筑工具和技术。
度假村建成开业那天,村里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被桃源村的美景和淳朴民风吸引,赞不绝口。村里的土特产、手工艺品一下子成了抢手货,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
看着村子的变化,我满心欢喜。但更让我开心的是,学堂在商人的资助下扩建了,有了崭新的教室、齐全的教具,还来了几位新老师。更多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知识的火种在桃源村越烧越旺。
在这忙碌又充实的日子里,我也渐渐长大成人。我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知识,考上了大学,成为桃源村第一个大学生。离开村子那天,全村人都来为我送行,爹娘眼里含着泪,先生拍着我的肩膀嘱咐:“妮儿,出去好好学,别忘了咱桃源村,将来回来建设家乡。”
我重重地点头,带着对村子的眷恋和期望,踏上了求学之路。在大学里,我努力学习农业知识,想着将来一定要把所学带回桃源村,让村子变得更加富饶美丽。
几年后,我学成归来。此时的桃源村,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发展起了生态农业,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旅游度假村也越办越红火,吸引了更多游客。
我加入到村子的建设中,和乡亲们一起改良土壤、引进新品种,还利用互联网宣传桃源村的文化和旅游。村里的孩子看到我的样子,眼中满是向往,就像当年的我一样。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我漫步在村头,看着金黄的稻田、焕然一新的学堂,还有远处热闹的度假村,心中感慨万千。桃源村,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