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电视上的小孩子可爱,可真要让我去带他,我是受不了的。亲戚家的孩子,两岁多,小小一只,安静乖巧的时候,努力模仿大人说话的时候,做出一些天真的举动引人发笑的时候都能激起我对小孩子的喜爱。可所有积攒起的好感全都会被一言不合就降临的震耳欲聋的哭喊消耗殆尽。
当然,孩子哭不是无理取闹(谁愿意没事儿干就哇哇大哭啊),哭喊的背后都是她在表达各种情绪。比如:自己的玩具不想让别人玩,可自己又抢不过,只能以哭来寻求妈妈的帮助:自己的表达没有得到大人的回应,只能以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自己的意愿没有被别人认可,只能以哭来表示自己的委屈和不满。
最怕小孩子在自己意愿没有被认可时哭。这里的意愿,大多是很自我的。比如:她要拿走你的手机,让你把注意力转向她(这个算最轻的)。她要把你摆好的积木用力扔到一边,然后按着她的意愿摆积木。自己会脱袜子,非要你帮脱。在你没陪她玩时,她会使劲摔东西来吸引注意,还不理会她时,她就会用脚踹你的背。那时候我才发现,别看她人不大,力气倒不小。
最怕小孩子哭,可也想让她哭个够,从而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然而,不管小孩犯了什么错,多数家长总是嘴里批评几句,看小孩还哭,就转而开始哄她,(很多家长都不觉得小孩错了,认为是别人惹了小孩。或者是家长根本没认识到小孩子总是哭是自己惯出来的)而不是一边安抚小孩情绪,一边以严肃的态度告诉她她哪里不对,以后需要怎么做。这样一来,小孩子并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因此更觉委屈,哭得更凶。家长呢,一看这孩子做错了事都原谅她了还是管不住,脾气就上来了,于是又开始大声呵斥,甚至动手威胁(可是这些举动是不会让孩子停下来不哭的)。此时的两个人,情绪都很“激昂”,可是最初的问题呢,还没解决。这种“哭闹事件”从头到尾除了浪费精力,毫无意义。
久而久之,每次的“哭闹事件”都会强化孩子的行为反馈——自己从未做错过什么,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哭就好了,哭不行就闹,反正最后都有爸爸妈妈或者姥姥姥爷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不会管理情绪,情商较低。
和小孩子玩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放在和她平等的位置,不使用自己的权威。当她蛮横地对待我的时候,我当然不会顺着她,这时她就会疑惑地看着你,然后用肢体语言比如用力锤床来表达不满。我继续坚持,并且对她辅以说教,然并卵。习惯改掉也非一日之功。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她开始哭,家长越注意到她,她哭得越厉害。仿佛错的人是我。之后,又是一场典型的“哭闹事件”。
其实,在孩子家长在的时候,带孩子是最心累的。因为你本来想好好地和孩子玩,认真地告诉她哪些做法不对,怎么改进才能开心地在一起玩。可每当这时,总有长辈插手,阻止你严肃地和孩子交流,说孩子听不懂这些,要哄着她顺着她。孩子怎么会不懂呢,她两岁半,已经会察言观色,模仿别人,甚至会记仇报复了(不含贬义)。大人啊,总以为孩子还不懂这个不懂那个,其实孩子心里很清楚。于是乎,我从“讲道理的姐姐“变成了”陪玩保姆“。和小孩玩的过程,至此,变得愈发煎熬。
我反思了一下,发觉自己讨厌的的不是小孩子这个群体本身,而是在不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小孩子。
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展露无遗。透过小孩,我们看到了自己与身俱来的蛮横无理,贪婪自私,顽固守旧,缺乏同理心。但同时,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毫不遮掩,她(他)们是坦诚的,无害的,专心致志的,充满好奇的。
孩子是魔鬼,也是天使。
根本上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后天所受影响不同(包括必然影响和偶然影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保留天使部分,压抑魔鬼部分,成年后就是天使。反之,则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