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月说,“再平凡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身边总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叫“伍月小姐”啊?
有时候不愿过多解释,问的次数多了就直接说因为喜欢五月这个季节,又不想显得太过平庸,就把数字“五”改成了“伍”字。
这确实是原因之一。喜欢五月,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末夏初,不愠不火。没有了春的艳丽,还未到夏的狂热,像极了我性格中的某一部分——中庸。
另一个原因,可能因为是在五月出生,骨子里对这个季节有一种别样的宠爱。五月有母亲节,520,还有我的生日,真是一个提起来就让人嘴角上扬的月份。
又是一个醉人的五月天,今年的五月和往年的似乎有点不太一样。过了这个五月,确切地说,是过了今天晚上,我就25岁了。
我曾在去年的某篇文章里,写过我曾经对25岁的一些看法。
在25岁之前,我写大家对25岁的看法和自己隐隐的担忧,而当25岁真的快要来的时候,我却能用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数字。
也许过了今晚,我还能骄傲地学着王小波的口气,说着“今年我二十五岁,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在变成25岁之前,我想用五分钟的时间,来和你谈谈我过去的这六年。
十九岁:
高考分数和双胞胎妹妹差了两分,阴错阳差地被同一所大学录取。
那年,父母都在佛山工作,出于青春期的叛逆大学报考了离父母最远的冰城哈尔滨。
大一的时光似乎特别短暂,记忆又特别模糊。
回忆里剩下的只有叛逆。
因为高中时期学习一直很努力还是没有考好,让我一度很丧气,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学习,就在刚读大学就释放自我,立志成为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学渣。
当初报专业时,我很想学习中文,就把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写成了中文相关的,十几个志愿还剩下一个不知道填什么的时候,我准备填报一个俄语,我妹说“报俄语不如报日语”,于是,我报了唯一一个日语专业。
结果,我被日语专业录取,我妹却被中文专业录取。
特别讽刺。我爸说,反正你俩长得一样,要不上了大学以后,你俩换个名字,换专业读。
一直到开学前一天我们都天真地抱着这个想法。却被开学第一天繁琐的手续而宣告放弃。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语言天赋,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大一整整一年,彻底放飞自我。
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看小说。读顾漫,安妮宝贝,萧红,古今名著。别人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里看课外书。用一个暑假看完了《源氏物语》。
玩社团。在社团里写稿,拿着手机录音机去采访学姐学长,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社团公众号上。
上台表演。朗诵过爱国诗,走过T台,在话剧里扮演过小丑。
参加徒步活动,五个小时走完21公里。
攒钱穷游。花光了生活费不敢和家人说,就利用身高优势穿着高跟鞋做礼仪赚钱。
打暑假工。寒暑假去酒楼里做咨客,练习穿高跟鞋,接电话,帮客人预定座位,带预约客人去吃饭。
在打暑假工的地方登台表演。节目获了一等奖,自己抽奖中了特等奖。
高调地暗恋喜欢的人。用自己的钱请喜欢的人吃饭。约喜欢的人去海边玩,和喜欢的人表白却被拒绝。
大一做了很多事,却没有一件和学习有关。
两次期末排名我都在中下等,但我却很开心,那是第一次体会到了自由的滋味。
19岁生日前夕,和和我妹一起拍了生日写真。那是我第一次拍写真,当时还没有什么审美,满满的影楼风。
只是没想到,后来每年过生日前拍一组照片的传统竟然延续到了现在。
二十岁:
二十岁和十九岁没有太大差别。
依旧是逃课,玩社团,旅游,看课外书。
如果非要找点不同的话,就是这年在社团升了部长,又在升了部长后觉得有点不喜欢社团的生活了就退了学校里的社团,参加了社会上的一个志愿者社团。
回忆起来,大二唯一的闪光点也就剩下这个参加的校外社团了。
少不经事的时候,总是会为了自己认识哪些看似厉害的人而觉得自己特别牛逼。
当时的经历恰好弥补了我的“虚荣心”。
当时的社团,上至六十多岁的人,下至高中生都有。职业上有学生,创业者,警察,医生,退休银行职工,公务员......总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也许是因为当时真的特别喜欢做志愿者,又急着用自己的圈子来证明自己有多“社会”,反正那一年,我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用在做志愿者上了。
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演出,几乎每一次的志愿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可能由于我的表现过于积极,后来又被选上活动部的副部长,带着几十人的队伍,又参加了一次21公里徒步活动。
不过回忆起来,依然很感谢大二的勇敢和折腾。通过志愿者,和六十多岁的傅琴姐成为了“忘年交”,认识了很多心态年轻,退休后依然活的精彩的人,认识了很多校外的朋友,又和好几位当时同样是志愿者的同学,到现在依然是朋友。
看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无形之中,也会影响着自己的价值观。
大二生日前,找熟人给我们拍了一组照片。这次虽然不再有影楼风,但无奈当时真的不懂化妆,审美也一般,就又成了我的一次黑历史。
二十一岁:
大三应该是我大学生活的转折点。
如果说大一大二,是盲目地尝试,是试错,是不受拘束。那大三应该就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风格,成为自己。
升入大三后,开始有了危机意识,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自由散漫下去了。
大一大二的生活是进,把自己的生活填的很满。到了大三后,是退,是开始学会精简。
正好大三也谈了恋爱,以此为契机开始学会真正的审美,开始慢慢注意外在形象,找到属于自己风格。买衣服开始摆脱淘宝爆款。
大三这年,对很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大三寒假,去泰国支教。泰国一行对我的改变很大,我看到了很多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己未来的方向。
受同样是去支教的小姐姐的影响,回国后我也开始跑步。每天跑5公里,坚持了两个月,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参加了半程马拉松。
支教的经历正好被校记者团的朋友看到,被拉去采访,实现了人生中第一次被采访。
五月份正好北大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来我们学校开讲座。由于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双胞胎,又加上刚在学校官媒被采访的经历,就被学校社联叫去和苑子文苑子豪兄弟同台互动。
当时真好在生日前夕,这组照片也就成了我大三生日的纪念照。
二十二岁: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四,那就是兵荒马乱。
关于大四的回忆好像是苍白的。几乎没有太多值得开心的事情。
简单概括起来,好像就是考研失败,失恋,毕业。
到了大四,好像都被逼得成熟了,不再轻易任性,也更加了解自己。
毕业是五月份,和妹妹一起拍了一组毕业生日写真。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穿婚纱。
二十三岁:
毕业后来到广州,在教育机构里工作。
教育机构的休息日和别人错开,是周六周日最忙,周一周二休息。
正好我刚到广州没什么朋友,就索性几乎不参与任何社交。
周三到周日上班,工作日好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有瑜伽课的日子里学习瑜伽,或者早点回家做美食。
休息日的时候写文章,在简书上写,在公众号上写。自己写,给别的公众号写赚稿费。
写伤春悲秋的爱情也写对当下热点的看法,写着写着写了几篇阅读量十万加的文章,写着写着积累了一些粉丝,写着写着就看到了自己的局限。
写了二十多万字后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而写,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也就是你们现在正在阅读的“伍月小姐”。
这种上班,健身,美食,写作的生活以我考上研究生而宣告结束。
上班的日子很忙,但还是在去年的生日前去拍了二十四岁的生日写真。
二十四岁:
时隔一年后重回校园。花了好久的时间才适应。
从回到学校的那一天我就决定自力更生。
我读的专业学费较贵,学费一年3.5万。申请助学贷款后向我妹寻求一点资助,剩余部分自己补齐。
工作一年的消费方式从不节约,读书后几乎延续了这种消费观。
好在凭着之前的人脉,一直有时薪不错的兼职,现在研一生活快结束了,我依然保持自给自足,甚至包括寒假去日本来回的消费也都是我自己承担。
学习,兼职有点忙碌。尽量平衡好这之间的生活。
依然没有放弃运动和写作。因为我相信这两件事情是坚持越久越能看到成效的事情。
这半年来,看着身边写作的人有的进了作协,有的签约了新书,内心有羡慕过,但却没有后悔过。
我天生是马拉松性格的人,我知道有些东西急不得,有些东西,哪怕看似没用,但若是喜欢,也要坚持。
有时候也会怀疑这种记录性写作的意义。
但当我看到有些读者后台的留言、催更。
当我寒假去一家公司面试时面试我的小姐姐说她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
当我现在的男朋友当初是看我的文章我们才认识的。
我好像明白了这种写作的意义。
你永远不知道你现在在做的事情会在哪一天给你带来收获。
一年多的瑜伽和芭蕾的学习,让我更加自信,更加了解自己的形体。
从当初对自己的怀疑,到后来下竖叉,我越来越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5岁来临前,找熟人给我和妹妹拍了今年的生日写真,选了一套芭蕾舞服,用这种方式记录过去一年的成长。
不知不觉,写文章已经两年多了。
虽然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更新的很慢,但我也知道有些朋友是一直看着这个公众号过来的。
谢谢每一个人的陪伴,希望我们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