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过境迁,但一次偶然的回忆,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卖猪的场景
那时候物资匮乏,农村很多人都圈养了猪,多的五六头,少则也有一两头,农村人淳朴,喂养的都是自家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以及猪草等,不像如今喂养的是各种饲料,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乡下人没有额外的钱购买饲料,总觉得玉米红薯都是贱物不值钱。所以那时候的猪是真正的家猪“粮食猪”,食天地之馈赠,吸日月之精华,因为没有饲料的催肥,猪一年到头也就只能长到200多斤,其肉质细腻鲜美,是现在猪肉无法比拟的
那时候农村有个习惯,在种庄稼之余圈养几头猪,一来能卖了钱补贴点家用,二来年底杀年猪,也算是为了犒劳一家人。但是那时候猪价便宜,听母亲回忆说,活猪也就2块多一斤,两头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只能卖不到1000块钱。其实那个时候农村人没有算过一笔账,他们也不愿意去核算,其实养猪的成本抛出后,1000块钱所剩不多,但是他们宁愿相信自己辛苦一年就挣了这些,全然不去考虑自己的辛劳付出和粮食的成本,因为他们心里乐意,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时候交通不便,通信也不便,每家每户在赶集的日子在畜牧交易市场听闻猪贩子下个月几号会再来收猪,大家就这样口头的君子协议,在众人之间传来,在指定的日期,各村各户都把自家猪赶到集市去,去之前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当日的行情,内心只想着快点把猪卖了换点钱,再养也没了粮食。就这样一派热闹景象,有赶猪的,也有牲口不听话的,就被村里的男人用两根竹竿五花大绑抬着去的,若是村里的猪成群结队较多,猪还是愿意一瘸一拐的走,而这样的路最少也有五六公里,远的人家可能会有七八公里
卖猪的当天,女主人一般会起个大早,准备丰富的猪食,他们知道这应该是猪吃的最后一顿,其次也想让猪多吃点,好让猪在重量上卖个好价钱。女主人心里盘算着,也酸楚着。
猪贩子会以各种理由压价,各家各户也清楚把猪赶回去也不太现实,所以最后基本上都是以猪贩子价格取胜,卖完后每家每户数着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接着又惆怅,一部分还七大爷家的肥料钱,一部分还得买两头小猪仔,为明年卖猪做准备,还有一部分是孩子的学费钱,这可一分钱都不能花,几笔粗算下来,也所剩无几,但回家之前,还得买点糖果,给家里的娃带回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在家期盼着,糖果很便宜,可能几毛钱,却承载着每个农村孩子期待去赶集的父母的心!
这就是农村卖猪的画面,温馨淳朴,如今也没有了那样的岁月,猪价也完全翻了十几倍,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画面足矣治愈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