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南梧岗幼儿园门前的这条横街,有不少开了很多年的老牌食店。
比如卖大大碗生滚粥的满粥、以牛杂出名的牛三星、南生的阳春鸡和卖糖水的永康甜品……
满粥的粥就是味道好和分量很大。
在这里,招牌的是猪板筋粥。猪板筋就是猪身上的通背肉(又称外脊肉、扁担肉)所连的那层白色筋膜,这里拿来做生滚粥,猪板筋做得又嫩又滑,很受欢迎。
隔壁的牛三星也是江门街出名的地道的小吃牛杂店之一。牛杂、韭菜滚牛三星汤,都是招牌菜了。
南生阳春鸡,在这间老店会经常看到有阿叔阿公在里面聚餐,枱面上还放着烧酒。按经常去顺德觅食的食家的寻食标准: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和寻味顺德的店不去。如果是去食鱼生的话,在傍晚5点后随便看见哪间吃鱼生的店,里面坐上三五桌烧酒佬的,就可以放心入去,百分百不会踩雷。
这个标准用在这间店也是行得通的。
永康甜品的糖水的味道很好,姜撞奶和南洋喳咋是特色。南洋喳咋其实是杂豆糖水,用红豆加上新会独有鸡子豆等几种不同的豆子制作而成,豆子看上去还是完整无缺的,入口却是软烂香甜,再加上小麦芽韧糯糯的口感,非常地好吃。
记忆中第一次吃南洋喳咋是一间在水街市场附近的小店,后来小店就不见了。永康南洋喳咋的味道与记忆中小店做的味道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同一间店呢。
这条街其他的店也有各自的特色,就说说在街口的这间客家腌面。
客家腌面,被称为是客家人每天必吃的早餐。一碗腌面,可以说是浓缩了所有客家人的乡愁,镌刻了客家人的记忆。
正宗的腌面,面不能煮得太烂,而且要尽量沥干水分。面上会加入金黄色的蒜花,再撒上葱花,一勺猪油、半勺鱼露。
梅州腌面以细宽碱水面为主,最好是手打的生面,爽口又不失劲道。
腌的本义,是渍肉。《说文》里这样解释“腌”字:左边是肉,右边是把盐覆在肉的表面上,这就是腌,即“用盐浸渍食物”。在客家方言里,“腌”的意思是把食物烫熟以后,再加上调料搅拌均匀。
据说腌面的精华在于,店主在端面条给你的时候,一手托碗,一手抓筷,从摊头开始一路不停搅拌到顾客的桌前。这,就叫“腌”。
但在水南这间店,面是要自己“腌”的。面一上枱,老板就会提醒你快“腌”,迟了的话,面就结成一坨。
这里的腌面口感不同于我们的外海面,不爽也不滑,一碗面,金黄色,每根面条上都沾满了调料和油。那油亮的面条闻起来气味香浓,吃起来有筋道,还带一些粘滞感。味道偏咸,大概是面少,而拌面的调料比较多。
吸引力不如腌面的百年老搭档——“三及第汤”要出场了。它简称“三及第”,是用猪瘦肉、猪肝、猪粉肠混以枸杞叶、红背菜、生菜等青菜煮的汤,现煮现吃。
吃腌面的时候,最好配上一碗三及第汤,而无论是用枸杞叶或者是其他的菜煮的三第汤都好,汤中一定是有猪肝、瘦肉、粉肠的。
相传这个叫法来源于广东状元林召棠。在科举取士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所以,“三及第汤”除了鲜甜与美味外,还包含了一份美好的寓意。
这间店的三第汤中,我最喜欢的是鱼腥草三第汤。
一手执筷,一手拿汤匙,边吃面条,边舀起一匙三及第汤。边吃边喝,清鲜润滑,大汗淋漓后带来了全身妥贴,立时就理解客家人为什么说腌面可以解乡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