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交流,腾讯给我的题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我对这个题目很欣赏,为什么?这让我们这些搞历史的人不要总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远的石器时代,让我们有时间能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所以我说这个题目是有意义的。其实这是我们搞历史人的责任,我们研究历史研究过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今后的一百年,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古代的天文与人文或者说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主题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和交流。
这个题目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古代天文学的现实意义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到底在哪,它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史、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个什么地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东西以后,才有子资格和能力谈它的的现实意义,才能和一个现实进行一个比较,才能去探讨我们从古代的遗产中去汲取一些什么东西。所以今天的命题包含这两个层次的内容。
天文学、数学、力学是发展最早的科学
现在我们就来谈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内容以及特点。我们说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起源最早的一门科学。世界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学问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天文学,第二种是数学,第三种是力学。为什么这三种学问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学,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务于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力学为什么起源得很早,那是因为适应人类建筑居室,人类从洞穴走出来以后,要自己建筑居室,使得建筑的居室不至于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学,进而就获得力学的一些知识,力学就发达起来了,像这样的古老的科学它的起源和它的产生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天文学和数学也是这样,它的服务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饭,要吃饭,只靠采集不够,当文明从原始的采集经济发展到人工栽培农业经济时,天文学就需要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在黄河流域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纬度地区,一年中适合播种和适合收获的时间,就那么短短的几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再去播种,就没有收获了,这个事情对于古人来说,是个很严重的事。我们今天一年绝收无所谓,但是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下的时候,如果一年绝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基础能够支持原始农业的产生呢?就是时间,人们首先要获得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非常精确的时间,当然有的同学会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物候的变化也能获得时间啊,但是这是粗略的,仅掌握这样的时间变化的周期是远远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时间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天文学的起源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农业经济,那人们看天看星象,要使这样的一种观测精确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叶的观测上,就必须纳入计算,如果有了计算,数学相应地就发达了。所以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文学和数学是二位一体的,不分家的,中国古代天数不分。
这就是我说的,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科学实际有三种的原因,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它们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经形成了。它们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务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65期讲堂视频实录1 视频实录2
中国天文学起源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学是王权政治的基础
接下来大家会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天文学怎么起源的?是什么时间起源的?换句话说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先来看天文学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一个间接的角度、用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先从间接的角度看,我们刚才说了天文学起源直接服务的目的就是农业的生产,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角度来探索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久,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把一些看似不太相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时,可能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
今天考古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始农业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农业的起源,它的时间不晚于距今一万年。已经有大量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存在。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只能证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对于时间的掌握,它的历史只能比农业的起源的时间更早。只能证明这一点。这是我们从一个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学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这些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找到时间比较早的天文学一些实证,古人对于天象观测,或者他们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遗迹,我们可不可以找到这些一些实证,通过这些实证研究,来看待天文学的起源。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们这样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下面我会通过一些实例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时期,除了提供时间层面的意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广泛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对自然茫然无知,突然氏族里面有一个人通过自己辛勤的观测,发现了星移斗转和时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固定的因果联系,并且把这个时间告诉氏族成员,你们什么时候去播种,就会有收获。这样的活动本身我们把它叫观象授时,观天象授民时。这样一个能承担观象授时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会成员中,在对天象茫然无知的人看来,他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久而久之,他每次报的时间都很准,人们就有收获了,人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就确立了他氏族中的统治地位。从观象授时而来的活动,渐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权基础。古代的王、上古时期的王,我们姑且把他称王,他之所以能够当王,之所以能够具有统治的资格,靠什么,就是靠他对天文的掌握,就是这一点,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够比别人更有力气,更能够劳作,不是靠这个,而是靠他的头脑,这种人在古代就视为圣人,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王权政治的基础。所以说天文历法这个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有个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有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这样一个观点,概括中国的天文学的早期特点非常恰当、贴切、准确。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是一个科学,它在这个角度上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统治术,是一种政治天文学。
久而久之,这个王把准确的时间告诉给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农业就可以丰收,他的王权就确立了,氏族成员认为这个领袖可以与天沟通,他的地位实际就是天给的,这样的观念,就发展出了中国古代政治观念、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天命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儒家所继承。如果我们探讨中国天文学起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其实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刚才谈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基础,它是天命思想这样的源,是它的直接来源。
“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也来自天文学
和政治观有关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居中而治”的问题,我们中国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国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们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的铭文里就已经看到,当时就是把天下之中这块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国”,“中”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又和天文有关。天文学观象授时主要是看恒星,但是夜晚的时候,你可以看恒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颗很大的恒星,是什么?就是太阳。但是看太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阳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后,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看太阳眼睛都不花的人,这样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么办?中国古人很聪明,他发明了一种测量太阳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阳,而是看太阳的影子,因为太阳在天上,东升西落有一个角度的变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会有变化,所以人们就根据一天日影的变化,就可以决定白天时间的早晚;如果人们要找到了一条南北的子午线,就可以找到日中那个时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时刻;白天正中的时刻,就可以测量一年不同的日子,这个正中时刻的日影长度,如果把这个长度找到了以后,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回归年。所以人们就可以用这一根表,把时间的系统建立起来,如果人们测到了两分两至,找到了回归年,历法就建立起来了。
表的作用是什么?有两个基本的作用,第一个就是要测定空间,首先要测定空间,因为中国古代的时空系统中,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时间,前提条件就是要测得准确的空间,我们刚才说了必须要测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线才能找到日中的时刻,才能测日中时刻的影长,如果找不到子午线,就没有办法测日中食。所以在这个关系上,中国古代时空观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是中国很独特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还深受这个影响。翻开《周礼》,开篇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别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时空关系上,中国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间决定了时间,这个观念就一直影响到了传统的时空观和政治观。中国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间测定好,一定要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的框架下来实行一切的事务。西方没有,西方是时间决定空间,所以对空间无所谓,城市布局很乱,没有空间的考虑,中国不一样,完全相反,这样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时空观。
用表测定方位,就会得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学在古代所产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圣人了,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权基础,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统治者,统治者来测这个表,测这个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天下之中。这个观念又发展出中国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当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愿,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个谋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稳地位,才能够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圣地位。三国刘备在西蜀立了一个国了,他一定要伐中原,这个观念怎么来的,还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这样一个居中而至的传统政治观。
有同学会问,古人怎么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里?古人有办法,是根据表来测的,古书上记载,哪个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时候这一天,正午的影长是一尺五寸,这个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有影子吗?没有。但是在夏至这一天你要上黑龙江去测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长。他就取了一个南北正中间夏至一天影长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之中在哪儿?就在嵩山。历史上传说周公在那里还留了一个测影台,说影是周公测的,这些事情看来不是子虚乌有。我们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就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史实的影子,看来周公确实测过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历代帝王必争的宝地。西周把商朝灭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说“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吗?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这些思想这些作为,怎么来的,其实都是导源古人独特的天文观。
人们获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这样的观念后来又发展出一种道德的观念,就是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
所以,政治观、时空观、哲学观很多的基本观念,都是导源于天文学。
王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
天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举出一种原始的宗教观。我们刚才说了,掌握天文学的人都是统治者,这样的特点在天文学的起源时就注定了,它的发展就使得充分传统的天文学具有非常浓郁浓厚的官方色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的,民间的老百姓是不能私习天文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掌握着。我们今天在这里可以讲天文,要生活在封建社会,那就拉出去杀头了,这是不可能讲的,天文学只能被皇家所垄断。比如说像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论语》有一篇叫《尧曰》讲尧舜禹禅让时候说的话,禅让的时候肯定讲了很多话,但在论语里面只记录了一句话,最关键的一句话,尧把王位禅让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什么意思?天文地理法在尔躬,要由你亲自来掌握,“允执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中”,“中”是方位之中,是天下之中。这个字的起源就是一个象形字,就像中国古代测影的表。“允执其中”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这根表,怎么去看天文历算,靠什么?就靠手中的这根表。过去很多注解《论语》的学者,都把“允执其中”的“中”解释成中庸之道,这是它的引申意义,不是它的本意,本意指的是测影测得时间的表。尧把位子禅让给舜说了这样的话,下面还有一句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掌握好了这根表,四海穷困,那你也有好的命运。“舜亦以命禹”,舜把这个位置禅让给禹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这提示给我们,中国古代天文学这种官营性质、王权特点,上古时代都是被王所垄断。
中国古代的先秦“六经”之一的《尚书》,《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开篇就讲观象授时 ,“帝命羲和”,“帝”就是“尧”,“羲和”就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神话的天文观点,实际上就是伏羲和女娲,“钦若昊天”,“钦”就恭敬,恭敬地来观天,“历象日月星辰”,要观测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授什么时?首先就是农业生产的时,这个“时”在中国古代叫做农时,历代统治者对农民都说不要误农时,因为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一年就结收了,一年结收在上古时期,可能意味着这一个氏族要毁灭,那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
天文学这样的观念和传统,到周代一直保持着,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记录。占卜是什么目的,就是人神要沟通,要获得上帝、获得天的允诺,征得他的同意,通过占卜来征寻上帝的态度,占卜最后的议程就是判断事情可以做还是不能做,是吉还是祸。这样最好的判断,只有商王才有资格来做,其他人没有资格。我们现在发现的十几万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记录,99%都是这个样子,只有极个别的大臣代王来做这个判断,可能是商王有什么事情,实在分不开身了,让个别的大臣来代他判断一下,他能做时这个权力绝不会旁落,这对于他维持统治很重要。
上帝崇拜作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也导源于天文学
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颁告来年的政朔、历法,这个事情谁来做,王来做,只有天子来做。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是“从王在门中。”王在中国的天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又被别人看作是与天可以沟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观,所谓“帝”的崇拜。“帝”当然是人所幻想出来的一个自然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至高无上、主宰万物的自然神,他和人王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一个自然神出现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是作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会中,人们对于上帝的崇拜,实际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个至高的祖先,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种直系的血缘关系,所以周代的王叫天子,是天的儿子,这个天的儿子不是旁系的儿子,而是嫡系的儿子。所以“帝”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嫡庶的“嫡”来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这样追踪上去,产生了一个原始的祖先:天,上帝。
宗教崇拜的一个观念还是来源于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么王死了以后怎么办?王死后的归宿在哪里?很自然,升上天去,要回归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就形成中国古代宗教观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以祖配天、灵魂升天这样的观念,我们这样宗教观,还得导源于天文学。
有了地,你要进行祭祀,天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我们祈求农业生产,对于天也要祭祀,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礼书叫《礼记》,《礼记•郊特牲》说人们对于天地关系的认识是这样的“地载万物,天垂象”,地是承载万物的,你种粮食是地上长的,而不是天上长的,地上长粮食的先决条件靠什么,就是靠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来,“天垂象”,天给你一些时间的景象、现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所以古人要“尊天而亲地”,这样的一套观念导源于天文学。人们要实现“取财于地”的目的,怎么办?首先要祭天,有准确的时间了,地上才能生长了,地上丰收了,我回来还要报天,不能不报恩,我用得着的时候,祈求你,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理你了,这不行,所以古代有祈还有报,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所以我们说祭祀制度、礼仪制度最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天。
天文学对对哲学观的影响,儒家的“中”,道家的“无”等哲学观皆导源于天文学
除了这样的影响之外,天对于中国古代人文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比如说儒家的哲学,我们刚才说了中庸的观念,就是来源于天,来源于传统的时空观,“中”既然是不偏不倚的,从这样的特点,又引申出什么观念呢?就是“和”,中庸上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仅有“中”,还要有“和”,因为“中”本身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东西,它就是最和谐的一个位置;“和”是多方面的,中庸本身就是一种“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就是阴阳,阴阳的产生从考古学的研究来看,产生得也很早,据我自己的研究,距今550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一种阴阳观,但是中国古人思辨出这样一种阴阳,不仅仅只停留在阴阳的认识上,而强调阴阳的和谐,阳胜于阴,阴胜于阳都不好,一定要阴阳和谐,都恰到好处这是最好的,所以里边还是体现了一种中和的思想。
另外对于道家的哲学影响关系更密切,我们最后可能还要谈到这个问题,道家哲学的形成有两个很重要的基础,一个是宇宙观,一是天文、数术思想,所谓宇宙观就是直接发展出来了一个玄虚的“无”的一个道,大家都会关心“道”,“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本意“道”其实什么都没有,就是“玄虚”、“虚玄”、“无”,用一个“无”字就可以概括它,又用一种独特的天文数术的观念。在汉代人们还懂得的一种太乙行九宫,就是北斗在天上简史的一种天下规律,产生了“道”的概念,“无”是观念中虚玄的一种状态,人们用什么东西表示这个“无”?它又运动的,就是用天道的“道”,还是来源于天,但是“道”充其量在老子自己讲它只是道的一个字,不是它的名,老子《道德经》讲,道是无名的,无名可名。我们没有办法拿一个名去解释这个“道”,而“名”是物质本质的一方面,而字表现的是它比较表象的方面,后来老子强给它名,名叫什么?名叫“诈”,那是强名,那是没有办法,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好名字来,但是道只能成一次,这样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其实都从圣人学习思辨的一些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古典哲学研究的前身,其实就是天文学的研究,因为老子的这种宇宙观,会追溯到物质的起源。比如说人们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来创造了我,“我”只是一个个体,“我”扩大了以后,就成了人类,什么东西创造的人类?把这个命题在扩大,什么东西创造了生物?如果这个命题无限扩大下去,就成的宇宙从哪儿来的,什么东西创造了宇宙?天地怎么来的?就又变成了一个天文学的问题,所以朴素的天文学的研究其实就是古典哲学的前身,它直接导源形成了中国很独特的哲学观。
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作为一个科学存在的同时,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它的创立之初就具有非常的政治倾向和人文色彩,它决定了中国古代像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乃至科学观这一系列观念的起源。而这样的一些观念,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天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源,我们要想准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从天文学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遗迹图
先人为何将自己的骨骼与星宿埋在一起?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分析
这样的一些很具有特色的东西,其实就构成了中国天文学的重要特点,下面我们就举一个实例,来看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物证,到底能够早到什么程度?看看这些物证表现了一些什么具体的内涵,中国古人早期在研究什么,他们在关心什么东西。我们来看一下。
这张图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祭祀遗址中发现的,它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是距今6500年前,我们现在通过一系列的测定,有十几个数据反映的都是这个年代,所以这个年代是可靠的。
这个遗迹包括四个部分,最下边的这个,是一个墓葬,这个墓葬中央有一个墓主人葬在墓中,墓主人的东西两侧,用蚌壳精心塑放了一个龙、一个虎。
我们再往下一张看,这张图就是墓葬的平面图,它的中间有一个墓主人,东边是一个龙(右侧),现在的方向是上南下北,大家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和现在的方位调了。墓主人的左边是一个虎,墓主人的脚下还有一堆蚌壳。这是第一个。最北边的一个墓葬,在这个墓葬的南边,往南走20到25米的位置是第二组蚌塑,这第二组蚌塑一共摆了四个兽,一个龙,一个虎,一个鹿和一个鸟,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在第二组蚌塑的南边。
再往南走20—25米等距离的第三组蚌塑,第三组摆了两个很重要的兽:一个龙和一个虎。和第一组墓葬里面出现了龙虎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那个龙的身上,还有一个用蚌壳摆放的人,那个人骑着龙遨游,这是第三组。
第三组再往南找20—25米,发现了第四组,第四组墓葬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孩子。他在入葬之前,腿骨已经被截掉了。
从南到北这四组的遗迹,按照今天的方向去测量它,它完全是按照正南正北的子午线摆设的。南北大约有100米的距离,这是非常宏大的祭祀场景。这给我们暗示了一个事实,当时的人已经学会了测定方位,如果我们在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子午线的时候,要在100米长度之内,沿着一条现在能够测到的正南正北子午线摆四个东西,恐怕谁也做不到,只有在学会了测定方位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做到这一点,而这个遗迹,就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西水坡45号墓仰韶文化蚌塑星象图:墓主人身体两侧分别蚌塑摆放了龙虎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墓葬,这个墓葬很特别,这个墓葬的主人两侧摆了龙虎,我们一提到龙虎,马上会想到四象,汉代流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文化含义有很多,可以表现星象、表现天伦,也可以作为一个吉祥的符号,也可以表现方位,龙表示东方,虎表示西方。这个墓葬里边,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含义?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解释这个龙虎,刚才我们说有多种的解释,墓主人脚下的东西,如果把这个图案论证了,恐怕龙虎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把它说死了。
我们现在来看脚下的这对东西,我认为它是一北斗,古人用蚌壳堆塑一个北斗的图像在墓中。我们从形象上看它很像北斗,用蚌壳堆塑的部分,斗的勺,人的两跟腿骨的部分,像斗柄,这个图像是用蚌壳和人的两跟腿骨共同完成的图像。但只从形象上来说,它是北斗,不能说服人。我们看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能够证明它和北斗有关,或者它就是北斗。我们就来解释特殊图像的构图形象,这个图像,不像龙虎,完全是用蚌壳摆放,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蚌壳摆放一部分用人的腿骨摆放,一个类似于斗柄的图像,这个用意到底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这样做?
墓主人脚下是北斗星的模样
65期讲堂视频实录1 视频实录2
这样让我们想到了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传统,我们刚才说了,古人的观测时间和活动,叫做观象授时。观象授时可以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晚上,一个白天,晚上人们看星星,天上行星有很多。我们看哪个星星,中国古代的人看两个区域,一个是北极所在的北天区,所谓北极就是天上那个不动的点,所有星星都围绕着北极转,因为这个区域,终年不落入地平线以下。什么时候都能够看到,一年中的哪一天都可以看得到,这个区域古人把他叫做“恒显圈”。
除了这个区域之外还有一个区域,就是天球的赤道附近的星观,地球的赤道大家都知道,我们先把天想象成一个球,把地球的赤道无限地向天上延伸,然后和天的天球相交的大圆,我们把它叫做“天赤道”,这个赤道附近分布的很多星星,中国古人把他总结出规划出二十八个星宿,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很有特点的星观体现,就是二十八星宿。这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它们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每区又有它的一些授时,观象授时你主要看的星星,就是授时的主星,通过这样授时主星的形象来代表这四个区,每个区的授时主性都不一样,因此它的形象也不一样,那些授时主星所呈现的星象也不一样,东区就是东宫主要的形象就是龙,西区就是虎,南区就是朱雀,北区早晚有变化,早期就是鹿,到晚期是玄武。
除了这二十八宿之外,我们刚才说了北极附近的恒显区域中的星星,恒显区域中的行星有一组星是最重要的,就是北斗。它在四五千年以前,比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北斗位置,更接近于北天极,这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岁差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影响,星星的位置会变,它和北极的位置更近,你夜里边看北斗星,好像就是挂在在天上的一个大角枕一样,随着夜的时间早晚,它可以围绕北极终日旋转,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围绕着北极做终年的旋转,好像就是指示时间的一个大表一样,人们根据北斗的柄的指向来判断时间。这是观象授时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以身为度,人们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来测影
夜里看北斗,那么白天看什么?我们刚才说了,要立表测影,要靠表影,那么这个表是怎么来的,我们在古文献上看到这样一个记录,像《周髀算经》有这样的记录,中国古代把这个表叫“髀”,就是人骨的骨,尊卑的卑。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呢?《周髀算经》是这样记载的“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就是人的腿骨,“髀者表也”,就是测影的表,这样的一个记载,实际就把人的腿骨和测影的表联系起来了,这一个字就有双重的含义,既是人的腿骨,又是测影的表,为什么是这样?这让我们想到了人立表测影的活动和工作的发展。人们怎么会认识到影子的变化,他们最早认识的影子是什么影子?实际就是人自己的影子,人在太阳下一站,看自己有影子,而且自己的影子早晚会变化,这样慢慢地就让人悟到了,通过影子的变化可以决定时间的早晚,《史记•夏本纪》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以身为度”。
使人体能够站立直立测影最关键的器官是什么?就是腿骨,人把腿骨截了那就瘫了,站不起来了,人之所以能够直立,完成测影子的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腿骨。可是我们不可能想象、不可能指望找一个人整天在太阳底下给我站着测影去,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现实,而且测到的影子也不准确,人们要完成这种为模仿人体测影工作,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天文仪器,而这个天文仪器最早最初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完成的,所以人们在创立这个表的时候,就继承了人体测影最关键的部位——髀,所以“髀”既是人的腿骨的意思,也有表的意思,而早期的圭表,它的长度都是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样我们就把周髀的意义和圭表制日的活动联系起来,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比较独特的北斗图像,会知道,它实际体现了人们观象授时的一个综合思考,既有夜间对北斗的观测来决定时间这样的象征,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来测影这样的活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图像。从这个角度去看去论证,它是一个北斗图像,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北斗存在了,上边东西两部分龙虎,它表现的内涵只能是星象,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而且从北斗和龙虎的相应的位置上,我们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知道天上的恒星,相对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北斗和处于二十八宿的东方的龙和西方的虎构成一个什么样的相对位置呢?在《史记•天官书》里面有很形象的记载,它说北斗的斗杓(音biao),也就是斗柄是指向龙头、龙脚,北斗的斗筲那部分,是枕在虎的头上,也就是所谓“杓携龙角,魁枕参首”。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图像,斗标正好指向东方龙的位置,而斗魁指向西方虎的位置。这个方位丝毫不差。从图像本身来论证它,墓葬里面所摆放的一些遗迹,它的内涵就是在6500年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天象图,这样的天象摆在墓葬里面,反映的就是一张天文图,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材料,有没有其他可以和他比的材料呢?有。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面天文图
我们在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里面发现了一个二十八宿的漆箱,这个漆箱盖上画了二十八宿北斗和龙虎的形象,这就是漆箱盖(如上图),它的中央是一个篆书的“斗”字,在“斗”字的周围,书写了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称,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可以放心的星象图,因为二十八宿的名称都出来了。在二十八宿的东西两则,分别画了两个兽,一个是龙一个是虎,如果我们把这二十八宿的名称隐去,你所看到的就是北斗和龙虎,这些内涵和刚才我们所说的西水坡6500年前的蚌塑的遗迹内容完全一样。不仅如此,这两幅图在一些细节上,都是完全一样的,都非常吻合。
这张图就是二十八宿漆箱的线图(下图1),大家可以看在北斗和二十八宿名称的外边有一个龙一个虎,在这个图的虎的肚子下边,还有一个类似于火一样的符号,在其他的地方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图像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古人观象授时作为龙虎的地方的大火星,这个星星是古人观象授时非常重要的星星,它是决定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星星,这里是出现在虎的肚子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西水坡的图,这张图除了龙虎和北斗之外,我们在这个墓中也找到了一堆蚌塑,它的位置在哪里,也在虎的肚子下面,只是由于发掘者比较草率,没有把完整的形象保留下来,当时的发掘者解释说,是人们摆放的龙虎,把剩余的蚌壳就放在那里了,我说这是不对的,古人的祭祀是非常虔诚的,不可能把任何没有用的东西放在一个神圣的墓葬里面,所以西水坡遗址中的这堆蚌壳有着类似于这张线图中“大火星”的意义。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面线图
为什么要摆在那里?一定有它的意义,如果把这两个图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曾侯乙二十八宿漆箱的对照,你就会发现,它是有意义的,它实际象征的也是这个大火星,就是二十八宿处于龙心位置的大火星,现在要放在虎的下边,是什么意思?这在天文学上叫做日躔,就是这一年当中我看不到的这颗星的时候,是决定历法的一个标志。这样的现象,实际就是决定历法的标准天象,就如同我们看朔望月的“朔”一样。这个天象是决定一个朔望月开始的一个标志,那么要一颗恒星看不见的时候,一个标准星整天看,什么时候都能看得见,突然有这么一个月看不见了,这是一个制定历法的标准天象,所以放在虎的肚子下面,因为虎象征的是西方,就在太阳落的时候,这个星星也落下去了人们看不到它,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也可以证明6500年前的墓葬所反映的内容其实就是当时人们所认识的天象。而且这样的一个知识作为人们已经固有的传统知识,被一直保留到了战国的曾侯乙墓当中,这两个图像中间,相差了四千年,这四千年的时间我们看这个图像和内容没有丝毫变化,大家可以想想古代文明它的发端有多早,它的发展有多缓慢。文明的发展是加速度的,直到今天,我们的文明发展得越来越快,一百年以前和汉代还没有什么差别,在那个时候,人们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获得一点知识,这个知识要保持长久的稳定,这就是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我们说的第一,最北边的墓葬它的含义很丰富,限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展开深说。
西水坡第三组仰韶文化蚌塑图:展现墓主人灵魂升天的过程
65期讲堂视频实录1 视频实录2
西水坡45号墓从北到南表现的是一个灵魂升天的过程
墓葬的形制大家很奇怪,南边是圆的,北边是方的,谁见过这样的墓葬,没有。但如果我们这样特殊的形势纳入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这就很好解释,因为中国古人把南方视为天的方向,把北方视为地的方向。在中国古代很独特的宇宙论,就是“盖天说”,它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的位置正好就符合了所谓天圆地方的方位和传统。不仅仅是表现了这样一个人们概括性概念的天圆地方,还有更深层次意义。这里面还有三个殉人,这殉人是分别葬在东西北三边,有同学会问了,为什么不都通通地放在南边比较空旷的地方呢?
他有他的含义,这三个殉人不仅仅是一个表示墓主人身份的人殉,还有更丰富的更深层的文化象征,就是“分至四则”。我们都知道,测四象基础是测定方位,测定方位以后,就可以测定回归年,为什么我可以测到两分两至,两分两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点在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是四个思想标准点,测定到了这四个点以后,就可以测到一个回归年,这四个点是非常重要。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又是空间决定时间,这四个点就可以和相应的空间联系起来,人们就有这样的传统,最东方来象征春分的位置,而西就是秋分的位置,南是夏至的位置,而北是冬至的位置。东西南北就可以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可以相互拴紧,这样的一套文化传统,我们最早可以在商代的甲骨文里面找到,商代甲骨文里面言之凿凿地有记载分至四神的材料,我们还可以在我们说的《尚书》的第一篇《尧典》中找到,《尧典》开篇讲的就是这个天文授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分命羲仲,宅堣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申命和叔,宅朔方”。这里的“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和羲和的名字都有关系,古人就认为这是指羲和的四子,这个传统在《山海经》里面也可以看到。
在战国时期,我们在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楚帛书里面也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而且那个记载更直接,就把掌握“两分两至”四神就看成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后来就掌握了“两分两至”。这四个孩子分别有四个居住地,春分的孩子要居住在东方,秋分的孩子居住在西方,夏至的孩子居住在南方,冬至的孩子居住在北方,而这个墓葬中,在东西北正好发现了三个殉人。最下面这个殉人为什么把他确定成为象征冬至的神?我们曾经计算过这个角度,这个殉人不是沿着墓壁正东正西放着的,他特意给你一个角度,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角度有一个什么样的意义?计算的结果,表明这个角度所显示的人骨头像,他所指的方向,正是濮阳当地所能看到的、冬至那一天的日出位置,正好指向冬至那一天日出的方向,所以,这个神具有冬至神的象征意义。
其他的几个孩子跟他是一样的,都具有这样的意义。
夏至的神在这里面没有,我们在南方去寻找,南方寻找就发现了他在整个遗迹的最南端,在最南20米的时候就是他,他和其他三组的遗迹,放在同一条子午线上,只是相隔了20米。而且这个墓葬很特别,这个墓主人截掉了他的腿,根据墓葬的长度,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主人是截掉腿骨以后才入葬的,因为墓葬的长度没有把小腿预留出来,在下葬之前,就已经把腿骨截掉了。那么他的腿在哪里去了,我们就想到他是用来摆放墓葬的北斗的斗柄,作为周髀的“髀”存在。所以他和其他的那三处殉人是一体的东西,表现的是位居最南方的那个夏至神。
西水坡墓葬最南端的殉人象征着夏至神
这里面当然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文献学的意义,这我就不去深谈了,那他为什么不放在墓葬的南边,而放在整个遗迹的最南方了,这就涉及到整套遗迹的含义。我们说从最北边的墓主人的墓葬到第二组摆放的龙、虎、鹿、鸟、蚌壳的遗迹,再到第三组,人骑着龙在天上遨游,这三组遗迹表现了什么?表现的就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宗教场景。第二组,摆放的四象就是龙、虎、鹿、鸟。这组遗迹表现的就是四象,展现的是什么意义,展现的是墓主人升天的过程,是由龙、虎、鹿、鸟驾驭墓主人的灵魂升上天去。第三组是一个线图,表现的是一个龙一个虎,龙的身上还摆放着一个蚌塑的小人,小人骑着龙在天上遨游,墓主人的灵魂已经升上天去了,是这样一个场景。所以说整个完整的遗迹表现的是从最北端的墓主人死了以后,灵魂向南走,向天上走。南就是天,一直到天上,完成升天的过程,所以最北边的墓葬,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图,表示的是墓主人升上天国以后的天上世界,实际表现的是天地两界,而中间是一个升天过程。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漆画表现也是墓主人乘龙升天的过程
65期讲堂视频实录1 视频实录2
表现这样一种观念的升天景象,我们在后来的考古学的遗物中也发现了,像长沙马王堆的汉墓,里面出土过一个类似于“T”字样子的漆画(如图),这个漆画上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人、地和天的两界,最下层表现的就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上边就是天上的天国,中间表现的墓主人乘着两条龙升上天界去,和西水坡遗址这个乘着龙升天展现的景象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墓从北到南表现的是一个升天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允许中间有任何阻碍,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通道是不能有任何东西在中间有所阻碍的,因此表现夏至的神,它的位置就只能在所有仪器的最南,不可能放在中间。
这样一些的文化含义,在《尚书》里面表现得非常清楚的,这个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过多地谈到。
了解到这些内容之外,大家可能关心的问题就是墓主人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我们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他姓甚名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王权特色、官营特色的特点去考虑,这个墓主人显然是当时的一个统治者。有人说他这个墓葬里面任何陶器都没有发现,我们说他还需要什么陶器?最下边的北方的墓葬里面展现的就是他生前观天文授人时的职务、职守的特点,把整个的宇宙都随葬自己的墓葬里面,他还需要什么?!这样的一种宇宙观是多么宏大的一种宇宙观,根本不是那些以陶器计、以日常生活计的概念所能够表达的。虽然最北边的墓葬展现的是他生前观天授时的职能,职守是他的一个特权,只有他才能完成的一个特权,他把他生前的特权都随葬在墓里面,表现的是这样的特殊含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墓主人就是当时的一个首领。有人说这就是颛顼,这个说法不是偶然的,历史上颛顼帝就是一个天文改革家,一个历法改革家,一个宗教改革家,死了以后,乘龙而达至四海,文献上就是这么记载的,这套史实与这套遗迹,确实太像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谨慎地不把他定成他到底是谁,他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大领袖。
6500年前的祖先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天文体系
通过这样一套具体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在6500年以前对于天的观测,他们考虑一些什么问题,他们获得一些什么成就,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人已经学会了观象授时,夜晚中他们可以看星星,他们把星区已经划分成北斗所在的中区和二十八宿所在的四公区,建立起一套基本的天文体系。他们了解的北斗和二十八宿,白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立表测影,他们已经能够测出准确的方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精确的时间体系,甚至有了原始的立法,他们已经获得了两分两至这样标准的时点,原始的历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了对天的一种想象,对于宇宙世界的一种想象,所谓盖天说,就是天圆地方的一种想象,而且有了对这种宇宙理论的进一步描述和解释。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假说,包括今天的宇宙舆论都是假说,古人有他的假说,今天也有我们任何的假说,只不过今天大爆炸的假说,多多少少获得了一些观测数据而已。但是它不是唯一的理论,在它之外还有很多的宇宙理论,中国的古代宇宙理论起源最早就是盖天,他们对宇宙也有自己的想象和描述,当时的人除了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之外,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观,有了灵魂升天的观念,为王者、掌权者统治者死后,灵魂要归于天,天一定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有上帝在,是自己的祖先在那里,所以才要去升天,要伴在天地的左右,因此,已经有了“帝”的崇拜的观念,这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人们已经有了四至的观念,四至也间接地证明地了春至已经测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有分至之外的一种文化的象征意义。建立了王权的基础,有了在根基于天文学的传统的政治观的建立,所有的内容,通通都发生在距今6500年以前。商代的人看他们,就如果我们现在看商代一样。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的文明、天文学就起源这么早,而且这个时候已经非常成体系了,可见在它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刚才从一开始讲的从农业起源的角度去看天文学的起源到底能有多久,我们把他追溯到上万年,这是有根据的。
从西水坡的6500年前,到马王堆的两千年前,这四千年中都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如果说在它之前,再有6000年历史有什么可惊讶的呢?一点都不值得惊讶。
这样的材料,我觉得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它所能够告诉我们的东西。它显示了6500年前我们的先民在精神方面的创造。这是考古学往往忽略的东西,考古学更多的是物质文化的层面上的,如果我们要想重建古代的历史,仅仅构建物质文化的历史,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还要关心古人是如何思想的,他们想什么,而这些思想其实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样的一套东西,除了提供给我们一些具体的结论之外,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它构建起了一个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的知识背景,我们过去认识古代社会都是在夏商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待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在夏商周之前的时代已经有了这么发达的文明。那我们再去看古代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看,我们就会有很多不同以往的认识,这我觉得更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它的内容以及它的特点的粗略回顾。
古代天文学的现实借鉴
我们只有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知识才能够有能力来鉴别今天的是非。
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宇宙观对于今天有借鉴,它的现实意义有什么?有几点大家可以思考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文化都是传承的。我们今天的一切其实都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不可能割裂历史来看待我们今天的东西,我们今天所有获得的知识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我们只有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知识才能够有能力来鉴别今天的是非,尤其是在今天西学东渐,西方的发展观、价值观被奉为普世价值的时代,我觉得首先有必要弄清我们古代的文化,有必要反思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除了这个之外,解读中国的文化也很有必要,中国天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解开中国文化谜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古人的宇宙观,不了解这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不会透彻、客观。
第二,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对我们有非常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首先的特点就是宏大。古人关心什么,他们关心的是天、地、人的关系,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一成一物的物质东西,他们关心大的格局,这种心胸和眼界是非常开阔的,这种开阔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它的包容性非常大,不排斥什么东西,可以吸纳,如果包容了,就不能冲突,就要和谐共存,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很重要的特点,看待什么问题都要宏观地去看,这样,就造成了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他的能力非常有限,改变自然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怎么办,只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天地和谐共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这决定了古代很多制度,比如说古人君主的为政之道,讲究顺时施政,时间表现出一个什么规律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代的这么一种制度就是顺应时间、阴阳协调、风和雨顺、国泰民安。违背了这个时间,就会阴阳失调,风雨不时、就国乱民贫。顺时施政的宇宙观、政令观,其实是古人追求的“和”与天地之“道”的神圣决策,实际是关乎国家治乱的一个根本制度,这样的制度来源于古人很独特的宇宙观,气度很宏大。有这样的宇宙观怎么去看待问题,这也很有特色,我觉得表现最鲜明的就是中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宇宙,人们的疾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上得了病可能足底就解决了,心脏得病从肝上治,从阴阳学说,心是火,肝是木,木生火,所以要把肝的气充足了,心就好了,所以从一个宏观的架构中进行调节,是包容的,包容就是不可以排斥任何一个东西,不像西医,有害的病毒杀掉,中医讲可以共存,只要身体内保持着阴阳平衡、协和,你就没有病,所以那些有害的病毒存在,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宇宙观,我们现在知道西医研究杀病毒的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财力去研究药,研究出来的药一上市半年,人就有了抗药性,所以研究药物的过程,永远赶不上人抗药性的速度,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早晚有一天,人是无药可治的,有一个病毒杀一个,这样人们马上就有抗药性了,就适应了这个新药,搞医学的人很悲观,觉得下去怎么得了,早晚有一天人是无药可治,中医没有这个问题,中国的医学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各个东西都可以共存,只要阴阳和谐,这是一个很进步的理念。这都是我们今天现代文明深思的东西,这都是很严肃的问题,都从要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反思。
第三,直接受中国传统宇宙观所影响的哲学体系就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更多强调的是通过道思辨出“道”特有的观念,但是大家往往可能只停留在这个“道”,老子思辨出这个“道”到底是为什么?是为了他的政治观念,政治观念是什么,就是“德”,大家往往会忽略这个“德”,老子讲什么叫“德”?老子“道”的玄虚是“无”,所以他要用“无”来形式,就是“德”,以“道”从事也,就是“德”,以“无”来从事,也就是“无为而治”,按今天的话来说,是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宇宙观,非常先进。什么叫“德”,老子的第三十八章把这个讲得非常清楚,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对这个有一个解释,什么叫“上德不德”?就是你什么都想要的时候,人们的物欲无限的时候,你想得到时得不到,在你什么也不想得到的时候,你反而能够得到,这就是“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的辨证关系,这个宇宙观是非常先进。老子自己本身也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不能什么都想要,把人的欲望无限地膨胀,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觉得这很重要,这种宇宙观很重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称为世界末日
这样的一种无限制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这是西方文明的特点,我们今天享受的现代文明,才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的历史很短。人类学的历史研究,人类已经发展了三百万年了,我们这100多年把地球这几十亿年积累下的资源几乎耗尽。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我说人类已经发展了三百万年,按照今天这样的发展速度,你们谁还有信心说人类再发展三百万年,谁有信心谁举手。没有人有这个信心。我说好,三百万年大家没有,三万年你们有信心吗?人类按照这样的速度再发展三万年,也没有人举手。三千年呢?有的人说三千年可能还行吧,如果三千年是我们预见到的未来,那比较一下人类,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了三百万年,那已经是世界末日了。世界末日不是说明地球毁灭就是世界末日了,我们要看到今后还有多少年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比较,大家就可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明和今天的西方文明到底谁优谁劣,如果要鉴别这些东西,首先要了解我们祖先的遗产是一种宏大的宇宙观,是一种顺应天时的宇宙观,所以老子讲,以这样的“无为”才能够有持续的发展,其实人的需要是很有限的,人的营养一天可能就消化两个鸡蛋,鸡蛋再好吃,吃10个,都没有用,可能还会吃出病来,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人们的欲望实际上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的话,等待我们的将只有恶,老百姓讲有一利必胜一弊,我们再处理一个事情的时候,往往去追求利,把利无限地扩大夸张,而那些弊我们可能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想看到,有的弊我们可能预见不到,几十年以后,几百年才能够呈现出来的弊,而且弊的反作用比现在得到的利还要大,怎么办,我们处世的时候要谨慎,顺应自然,现在从宇宙观得到的经验,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我们既要有所为,其实更要有所不为。要清静,别折腾,清净无为,这是我们现在值得反思的严肃问题。现在社会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今天给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些,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谢谢大家。
红山文化寰丘
65期讲堂视频实录1 视频实录2
互动交流阶段
主持人:谢谢,今天现场来了杨鹏老师、刘煜博士等对这个话题非常有兴趣的朋友,杨老师已经举手了,我们现在有请杨鹏老师。
杨鹏老师:非常感谢,第一次听冯时讲,听了以后很有感触,中国人比较强调天人合一,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基础,源头在天人合一,尤其是天文学对当时人们的生存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敬授人时”是性命攸关的东西,所以你说整个中国思想的基因,它的源头是天文学,我非常认可。我们今天所讲的观念,可以溯源到基本的天文学的思维方法上去,中国的“中”就是测日影的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纯粹的学术细节想请教你。第一个关于蚩尤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多的冲突是跟权力有关的,这个权力又跟天文学有关,很多的冲突会不会是在天文历法这个背景中发生的。我看蚩尤有一个记载,让我有点吃惊,就是《管子》里面讲“蚩尤明天时”,“明天时”的观念,像您说的,这个“明天时”的人就是墓葬里面的人,这是一个信息,第二个信息就是我到山祖庙,伯爵的山祖庙,当地的传说是刑天舞干戚,刑天是乐师,是做音乐的,当时去抢蚩尤的尸体。他本身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音乐家,另外《尚书》开篇讲到的“九黎乱德”,还就蚩尤和三苗的关系,能够看出在责骂蚩尤和三苗时候,经常责骂他们乱天时,也就是说责任失职是与天时有关的话,可见蚩尤的身份本身就不是普通人,这让我对蚩尤有一个新的理解。我看到你的书上讲到楚人的祖先,引用了包山竹简217号和237号的原文,楚人的祖先里一个是老僮,一个是祝融,另外一个叫媸庮(这个字音似),最后这个媸庮,我认为写的其实就是蚩尤,但是在你引用的李学勤教授的注释中,解释为“鬻熊”,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古人早期的冲突,会不会与天文观测或者是不同的历法取向,包括祭祀人殉有关?
不同地域的人观测火星、观测月亮、太阴也好,恐怕不太一样,背后是巨大的权利和利益,可能也会导致权力的争夺。不同的观测模式,会不会导致早期的冲突,包括蚩尤的形象和早期的祭祀观测天时的关系?
还有一点,我看了秦始皇拜祭的神灵里面,先拜天后拜地,第三拜蚩尤,刘邦起义时拜蚩尤。我特别想了解一下天文和早期的权力争夺之间的关系,还有你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谢谢。
冯时:谢谢杨先生,您太客气了。我觉得这些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涉及到了一个怎么去认识古史传说时代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开来谈,一方面就是天文观测系统本身的混乱,人肯定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够很顺利完成一个天文学体系的建立,这中间肯定有一些矛盾或者是冲突,这些东西都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些存在其实在文献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记载,比如说颛顼当然绝地天通,他为什么要绝地天通?就是之前是一个很混乱的局面。在古史传说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共工,共工这个人曾经搅乱历法,在长沙楚国家的书里面也记载了,古人想象共工迈步子迈大了,结果把阳历都迈出了十步,长于阴历了,阳历的岁时是365天多一点,而阴历的岁时是355天,正好长了10天,这样一种混乱,是共工造成的。肯定不会是这样子的,人们测到阳历和测到阴历岁时,都是通过观象测出来的,阳历的365天和阴历的355天,怎么去把它计算得协调,这让中国的古人很费周折,因此他就会想象是有一个神给搅乱了,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的。从实际的角度去看历法的发展,决定不会是一帆风顺,天文学的起源和它的完善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里边有一些很艰难的过程。另外人们从历法中看到的不同体系中的矛盾,可能要附会到某些神灵身上去,是由他们造成的。
另外一个系统就是神话的系统,神话的系统就像战国春秋时期人所说的事,比如说蚩尤、共工,包括五帝的这套东西,上古时期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现在从史学研究来说,很难定下来。司马迁所记载的《史记•五帝》的系统,最早发现的痕迹是在春秋发源的;在西周的出土文献中,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比夏禹帝王更早的帝王,至少到西周时候没有,他们还不知道夏禹以前到底是谁;而到春秋战国时,他们把这些事情写得言之凿凿,因此这涉及到古史观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过程在春秋的中晚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当时可能因为王权天子的权力衰落、诸侯的力量强大了,“挟天子令诸侯”,人人都要争做华夏的正统,他们可能会造出很多自己族的古代的先生,来作为华夏世系的一员。这样的问题,可以从这两个部分来谈,一个是从天文历法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来看,还有就是从古史系统的形成过程来看,蚩尤的东西确实很有意思,包括刚才举例墓葬的主人,有的学者写文章说这个墓主人就蚩尤,蚩尤打仗,这个墓主人的肋骨少了好几根,挖掘出来的骨头,其他的部分保存得很好,就是肋骨缺了很多,所以他们说这是当时蚩尤打仗打的。我自己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看夏以前的历史,没有更多的证据能够跟古史中的某个人去对号入座,就更不用说6000多年以前这么早的东西,但是到后来,由于古史系统发生了发展和变化,人们确实会把一些古代的圣贤让他们来充当历史上的某些制度变革或者一些事件的代言人。我是这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