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微博的时候,挂在热搜第一的是“保证书”这三个字,怀着好奇的心态点进去,没想到却是关于“家暴”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被家暴五年的女子,在起诉离婚期间在家门口被丈夫持斧砍死。
同样作为一个女性,我说不出自己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总归不太好。尤其是对于婚姻和爱情本就有些恐惧的我,在对男子行为痛恨和对女子生命逝去惋惜的同时,内心更是增添了强烈的抵触。
◎一种野蛮的生物性行为
家庭暴力,在近些年来并不少见。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心理、性等方面进行形式多样的伤害和摧残,反复发作,多重伤害,不只是对于受害者的身体造成损伤或是精神上的迫害,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美国,1/4的家庭都存在家庭暴力的现象,甚至占到妇女他杀死因的40%以上;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收到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以上,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但由于其具有暴力隐蔽性,大多数时候又让人无计可施。
◎不认为不代表不属于
夫妻俩吵吵闹闹是正常现象,属于家务事。在以往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家庭人群中约有60%以上的人认为夫妻之间拌嘴甚至有时候“不得以”的动手都是小打小闹的正常现象,“床头吵架床尾和”、“打是亲,骂是爱”、“吵架是增进夫妻感情的一种方式”这样的传统观念比比皆是,他们将“家暴”片面地归结到家务事上,不愿意以此来麻烦别人或是让他人知道,觉得夫妻吵架是常事,是丢脸的事,没有必要拿出去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并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还留存着传统而又封建的人物定位和生活观念。尤其在家庭中,男性大男子主义思想依旧严重,过分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在需要凸显自己的情况下,接受不了半点来自女性的仅是提点和建议的语言,凭借他们天生的力量优势,往往容易滋生暴力行为。再加上某些传统女性对于丈夫“唯命是从”的特性,总是单方面的一味忍受,更加助长了暴力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而在孩子问题上,“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严重,在一开始的案例中,女主人小芳就是因为生的是女孩,总被公婆抱怨,所知而来的则是无尽的争吵和愈加严重的家暴。
当然,我们仿佛只是在强调婚姻家庭中夫妻间的“家暴”,且施暴者多为男性,但这并不代表女性就不会成为施暴的一方,父母对孩子的虐待或不平等待遇就不是“家暴”,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另外,我们即使强调“家暴”是一种偏生物性的野蛮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文化素质高的家庭就不会出现家庭暴力,而且发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那些文化水平一般的家庭。
◎你的一次容忍,是无数次的变本加厉
除了确实有特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或者是冲动型人格障碍外,家庭暴力并非是一开始就存在,毕竟仍旧存在和谐美好的家庭。当初决定以家人的身份存活在彼此的世界中时,我们仍然是以爱为基础和前提的。所以,家庭暴力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以平静的心态展开良好的沟通,多强调曾经的美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理智地去解决问题。以暴制暴,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要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为克制是人拥有的最大美德。
当“家暴”不可避免地发生后,也许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反抗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但是对于家庭暴力必须秉承“零容忍”的态度,不要以为“再不会有下一次的”的保证是一种安慰,它只是下一次风暴到来的提前预警,我们必须在第一次就懂得反抗。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暴发生了人们也不愿意将它说出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怕真正爱护自己的人担心,但这样的“贴心”可换不来下一次的心慈手软,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当家庭暴力产生,自己又无法法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与身边值得信任的人去诉说,甚至可以寻求社会机构或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将家庭暴力的火焰遏制到最小范围。
我们可以接受一段感情随着时间的消磨,黯淡、褪色甚至消失。但是,请记得,不爱,也请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