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上领导人首倡良好家风时,有不少人以为,现在都是小家庭,三口之家谈家风不是有点小题大作吗,当时我也觉得,三口人,你要朝东他要朝西,彼此迁就一下,不就行了吗,用不着这么堂而皇之吧。
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家风这事,还真有,只是我们没觉察而已。树欲静而风不止,家虽小,代代相承,总有某些东西在不经意间相沿濡染。
近来,受一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影响,接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确知原生家庭很多细微的东西都会在人很小的幼年烙下终生的烙印。并且我也曾狂刷家庭情感类的纪实节目,里边形形色色人的言行思,放大到节目中看来荒谬滑稽,而当事人却浑然不觉,执着烦恼,凿凿有理。这就更让自己确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三口之家,家风确实是存在的。
拿我家来说。我父亲在他那个环境那个时代的人里,大专毕业,从小就爱听书阅读,爱书法,写得一笔好字,应用写作也都来得。他数理科毕业,工作上不用就看不出来,反更像文科生。我母亲虽然谈不上擅长文科,但骨子里喜欢琴棋书画类的,每每看到这样的人,总要盛赞有才,当然,她既心向往之,也就会刻意近之。退休以后,书法,古诗词,剪纸,唱歌,都是她解闷的伴侣。我放在母亲家一本《林徽因诗集》,她竟又喜欢上了现代诗,一遍遍地吟诵,反复体会品评。有时,真很折服她的鉴赏力,引得我也拿过来再吟诵体会。我昔日小伙伴发来自己的诗作和我交流,老母亲也执意让我给抄下来,反复欣赏。兴致来时,也会动笔创作,只是自觉不满意,不愿给我们看。我们有合适的书,也会拿给母亲看,她现在身体不好,但只要有点精神,也还是会静静地阅读。她唱歌,有意思的是她喜欢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
父母真没像现在的家长那样重视教育,也没有刻意教过什么。但受父母影响,还是会有意无意地接近这些。上初中时,从父亲单位搞来一本唐诗选,自己硬啃硬背,包括长篇《长恨歌》《琵琶行》类的,半懂不懂,有些不认识的字就瞎读,我想父母到现在也不知我竟下过这样的功夫。1977年,刚拨乱反正,一次偶见地摊上卖小册子,薄薄的只有几页,脆薄的纸页,都是古代蒙学内容,一册一角钱,印象中父亲小时是学边这些的,他曾炫耀地背给我听过,我便毫不犹豫用仅有的零钱,各买一册,回来后,反复读背,半通不通,也算自己补上了这一课。近年再倡国学,我也小自得,40年前我就自行“国学”了。
两个妹妹,比我小很多,我上初中,她们还没上小学,我是半个家长,常把自己的所学辅导她们,她们也把我当成导师。记得,老师布置回家背诵《卖炭翁》,我背会了,她们也背会了。
我们姊妹,都不是很懂用功求学的人,但文科的科目,都学得相对轻松,作文也都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记得小妹已考上大学,有次碰到小妹的高中语文老师,跟我说,今年教的这两班学生,没有一个赶上你妹作文的,你回去给我找找你妹的作文本还在不,拿给我,我得给今年的学生读读,激励他们一下。后来我就找到送给老师了。
当年我家三姐妹,三女婿,6个大学生,只我专科,最低学历,屋里一站,我们心里是小惬意的。钱多钱少,不是很在意,学历,有点在意。
我儿子小时,有次跟我说,妈妈,你别念古代的书了,好吗?我喜欢读文言文,大概儿子觉得我有点不正常吧,我想。后来儿子上了中学,有次闲聊时说,文言文和基础知识部分,我基本不失分。哇,这么赞!我才知道。儿子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就曾跟我说过,他说话词儿多!
儿子的课业内容,我也很少问,儿子的作文,从小学起就不让我看,大约怕我挑毛病吧,我也就不看。他自己也说史地类都很容易掌握。分数偶得偶失都很正常,我也不大在意。比我要好,从来不用我多费心,理科也学得不错,文理平衡。一次碰到儿子小伙伴的妈妈,自然是聊孩子们,她说:让她家儿子跟我儿子看齐,她儿子说,你都没文化,人家他妈是老师,能教他。孩子们很天真,一笑了之了。其实,真不在家教孩子课业。当然,儿子的那些小伙伴也都很努力,很优秀。高三时,校刊为我儿子出了个作文专辑,孩子倒没表现什么,他姥姥很兴奋,现在还在我妈那里保存着呢。
我俩妹家的孩子也是一样,文科的科目自然就省劲且成绩好。今年两孩子中考,女孩以她们市探花的成绩,两省内重点高中都要录取;男孩活泼好动,不是魁首,也顺利考取市一中。我放在妈妈那里一本唐宋诗合集,是为了去时随手看的,终于被外甥“顺”走了,我妹说,我家好几本诗词,他非相中你这本了,嫌来姥姥家看一会儿,不过瘾,非要拿走。我说拿就拿呗,难得外甥喜欢大姨的书,当然是先满足下一代的知识欲求了。
喜欢诗书,文科省劲,你说这不是我家的家风吗。没有刻意为之,就那么存在了。
新年看诗词大会,猜谜语等,老少三代能同时看,少一辈反应快思维灵活,只要她们会的,没我们什么事,她们不会,我们集思广益,互为补充,每答对一题,都合家愉悦。每当此时,对和谐深有体会。老妈80了,记性比我还好,背起古诗词,三代有意无意会比赛。
既然家风确实有,且如此重要,你说,我们能不当回事吗?当然,我们的一些缺点不足,也要多加反思,力求改变。这就要我们切实意识到,为了子女,为了我们不会认识的后人,我们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担负着共建的神圣使命,恪行励节,克服我们的缺点不足,不断自省,努力保持优良的传统,使我们家中每一个成员,能尽可能濡染和承接优良的品格和传统。除了生理基因,无形中,还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在传递中,于家说,就是家风,就像袁隆平优选育水稻一样,我们也要优选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基因,不是吗?希望家风日趋美善温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