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小学、中学一直都是班干部,班里的,学校的活动都少不了我。上大学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辩论赛、运动会都有我的身影。每天晚上都不想呆在寝室里,室友说我整天精力旺盛,喜欢没事给自己找事。
工作以后能够自主财务,我像一只被生活囚禁的小鸟释放出来。除了上班,我尽量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很满:周末去参加豆瓣的各种活动,认识不同的人,谈论不同的事;有了假期,一定不会呆在家里。我在湿润温婉的江南划过船,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过马,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留过影,也曾在波澜壮阔的大海里游泳潜水。我踏上过祖国的四分之三的土地,夸下海口“我要走过万里路,还要去读万卷书”。
事实上,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牛逼,我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书不过100多本,看过的电影不过500多部。相比那些牛人一年就能读200本书,看1000部电影,我真是差远了。而且自从我上班以后,没有再考过试,也就是没有认认真真再学习过。而我得一个同学,人家结婚生子、旅游读书,拿到了本行业的所有证书,还顺便读完了一个MBA。这才是我羡慕的对象。我们都不是985毕业,也没有留过学,起点相同,毕业后几年,差距就这样一点点地拉开了。人家已经开始研究行业走向,在知乎上点评无数,向着行业大牛进军,而我还未从上一次失业的惊恐中恢复,每天苦苦思索如何突破职业上的瓶颈。
事业上的焦虑让我一度很迷茫,游山玩水和觥筹交错都不能给我带来愉悦,外在的感官刺激已经不再能激发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据说那东西可以让人产生幸福感。甚至之前很喜欢的滑雪和滑冰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在人多的地方,我只能感到喧闹,内心却更加孤独。好像自己在旁观他人的嬉笑追逐,自己怎么也融入不进去。
现在我更愿意去静心读一本书,认认真真准备一场考试,或者自己去看一部有价值的电影。当我理清了一个知识盲点或者接触了未知的领域,我都会感到内心充盈欣喜。《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窗前明月说,他上学时常常自己一个人在自习室读历史,每当深夜独自行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抬头看见皎洁的月光,他都会感到一种“获得真知的幸福”。我渐渐了解这种愉悦之感,那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寻觅很久突然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世界了解的更深,对人性更洞察,内心的困扰也就更少。
给自己解惑更多,对客观事物了解更多,我不自觉感到自己的认知在逐步提高。我深深迷恋上这样的日子,越发觉得之前过得肤浅索味,后悔挥霍了这么多时间,也就更加珍惜眼下的岁月。我开始不定期地删掉一些微信好友,或者屏蔽一些没营养的朋友圈文章,甄选了自己钟爱的公号,让自己每天从上面获得一些启发。
最多和知己喝杯咖啡,聊聊见闻和家常。这样正对我的胃口,呼朋唤友的时代离我远去。聚会上表面的迎奉和附和总是让我很难受,也没法让我感受到一丁点愉悦,干嘛要继续强迫自己做不喜欢、没价值的事呢?倒不如在家安静看书或者品味一场电影,和大师们“交谈”一下,更有收获。
我真心喜欢上了这样的日子。
我,终于不再热闹,开始喜欢独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