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说一下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印记,写下这篇文章以让更多读者知晓并了解有关“三线”的记忆。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荒备战为人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这是口号,更是真实的写照。
“三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工业迁徙运动。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在这里几十年来她一直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直至2017年经央视等媒体的解密报道,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她逐渐才走进人们的视野,除去那一串串神秘的代码,就只剩下大山深处闲置的厂房和人去楼空的居民楼,它似在提醒着人们她曾来过。
“云端之上,以梦为马”——云马。众多三线建设点中的其中一个,看着破败的居民楼、走在空荡的街道,风吹着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好似最后不甘的呐喊,我对她的记忆似停留在了她最后挣扎的时刻。
门卡值班室已门口的灯泡已经没有往日的光辉,警示牌依旧格外的晃眼,似在警示着来客这里曾是“军事重地”不可轻易逾越。进了门卡道路两边都是绿的发油的行道树,树旁边是住的满满的居民楼。红色的砖块显得格外的喜庆和富有年代感,小楼是半开放式的二三层小楼居多,一家紧挨着一家。楼下孩童打闹的嬉笑声,东北老太太唠家常,老大爷围着下象棋。楼层里晾着那随风舞动的衣服,伴着各家的炒菜香,在风中纠缠、飘荡。直至香味消散,夹杂着菜香还未干透的衣服还在孤独的舞着动着,似二者容于一体,如同记忆与我一般。
菜市场似乎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极为喧嚣的存在,特别是早市。早上七点四十厂里的广播就极其准点的开始叫嚣着催促着,房顶的喇叭放着那一层不变的号角广播,催促着工人上班学生上学。小摊儿里面金黄的油条在滚烫的油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豆浆还腾腾的冒着热气,对面是的烟雾缭绕烧饼摊子。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学生,一两个或好几个推着单车驻足在心仪的早点摊儿旁等着买早点。买完早点边走边吃,离得近的等到地方了就正好吃完,离得远的半道吃完了三三俩俩的结着伴边走边说昨日的趣事或今天一天安排。这里的学校和外面的不同,出了校门就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和紧凑的厂房。
菜市场往往最热闹除了小贩的叫卖声,就属退了休的奶奶们讨价还价的声响最大,这算是菜市场独有的一道风景线了。不比城里的超市,价格都标在那张 小小的纸片上,这里的菜市场更加多了 一份人味儿。沿街地上摆满了各式的瓜果蔬菜,这里的蔬菜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虫眼子特别的多,卖相相对来说是差了点的。不过也是这特殊的标志才能引起东北老太太们的注意,“有虫眼子的菜 说明打得农药少,吃的放心,这是纯绿色纯天然的”她们这样说。
菜场过来又是那极为喜庆的红砖砌的三层小楼,听老一辈人说,那里原来是驻扎部队的住所,但是到了我们这辈,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当年的驻守战士已经不知身在何方。楼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就只剩下暗红色的砖块和年迈风一吹就吱呀吱呀响的生锈大铁门。整个厂区里面种的最多的应该是梧桐树了,大的梧桐树俩人都抱不过来。这里像是一个围城一般,山围着树,树围着房。在这围城里耗费了无数人的青春和热血。
当时特殊的年代背景,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的还要甚至还要在山洞里面进行作业,这也是为了更大程度上的保护,几十年来,关于云马的所有一切都属于高度机密,“厂区代号xxxxx,通信地址‘某地xxx号信箱’ ”等等。
环境的艰难困苦尚可以克服,难的是排外的人心。由于这里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外抽调而来,来时年纪轻轻嘴里还残存着家乡的口音,经年累月的消耗,最后长眠在此,家乡也只能存于以往记忆当中,在外面他们是外地人,回到老家子女是外地人。这些老一辈们都是初期从各地抽调过来的,在这里他们献了大半辈子的青春,他们的‘三献’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时光荏苒时间如白驹过隙,据了解,这里将建成“三线文化历史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也是一种保护。到了我们这一代,这里造就了我,影响着我,这里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有着太多热血的往事,以至于身在异乡求学时,周围很多人并不知晓“三线”是 所谓何事,我内心是悲凉的、困苦的。谨以此文纪念曾在三线工程奋斗的先辈们,纪念那造就了我却已不复存在的地方。
(p s :有兴趣的朋友读者可以搜索三线题材的电影了解,央视《三线记忆》、贾樟柯执导的《二十四城记》、王小帅执导的《青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