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时代,海螺酱写在天子的菜单上。
在欧洲,海螺是著名的六大催情食品之一。
春夏之美食以海鲜为最,又以贝类的滋味别具,“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而海螺肉不仅丰腴细腻,味道鲜美,其齿舌间的独特质感更令人流连难忘,难怪其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
国人食螺的历史,称得上long long ago。
据传,中国厨师的祖师爷彭铿曾为尧制作野鸡羹,食用时,就是用海螺肉酱相搭配。彼时,海螺被称作“蜗”。
从当时尧他老人家统治的势力范围来看,这应该,也只能是个传说。
到商周时代,开始出现海螺的文字记载。
周天子后厨房里专门负责捕捉甲壳类动物的公务员“鳖人”,需要按时节供应的食物当中,就有海螺。
不过,商周时期的宫廷大菜是以野鸭、天鹅、牛、羊、狗、猪、鹿等所谓“六畜”“六兽”“六禽”为原料,水产品除了部分淡水鱼可以原生态呈现外,其余都是用来制酱,这可能与食材的保存有关。
不要小瞧了这些酱,它们是很重要的辅助性菜肴,所谓“不酱不食”者哉。
到南宋,海螺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宋朝人周密在《武林旧事》(武林就是杭州)中,曾提到过姜醋生螺和香螺炸肚。
姜醋生螺在正宴中属“厨劝酒”,为冷盘,是用来清口醒酒的菜肴。香螺炸肚是否为山东名菜油爆海螺的前身,却未可知。
脱离了制酱的趣味后,海螺的做法,一直以本味取胜,或凉拌,或白灼,或烧烤,或煲汤。
也有用鲍汁入味的。但相对而言,海螺的烹饪技术还是力求简约。
清朝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开宗明义第一篇是《先天须知》:“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浪,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海螺的先天,正是不宜浓抹,宜淡妆。
螺肉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在欧洲,海螺是著名的六大催情食品之一,因其富含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原料,能够提高性功能并令人兴奋。
其他五种催情食品则分别为:罗勒、核桃仁、芦笋、鱼子酱和巧克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与海螺相克的食物可不少,比如牛肉、羊肉、蚕豆、猪肉、蛤、冬瓜、香瓜、木耳及糖类等,均不宜与海螺同食。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